光影轻轻晃动,似在点头。
她醒来时,晨光已照进屋内。床头放着一封信,是教育部寄来的??邀请她担任“媒介素养课”全国师资培训首席顾问。
她没有立即回复。
而是拿起那支老旧的录音笔,放进背包,走向教室。
那天上午,她破例取消语文课,带着学生们来到学校后山的一片空地。每人发了一张白纸、一支笔。
“今天我们不做题,不背书。”她说,“我们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写下你最怕忘记的一句话。”
孩子们低头思索。
有人写:“妈妈说我会飞。”
有人写:“爷爷临走前握了我的手。”
还有人写:“昨天同桌借我橡皮时笑了。”
小女孩犹豫了很久,最终一笔一划写下:
>“老师说,我可以不相信。”
苏蘅收齐纸条,将它们折成纸船,放进山涧溪流中。
水流载着这些微小的愿望缓缓前行,穿过石缝,越过落叶,奔向远方看不见的江河。
她站在岸边,看着最后一艘纸船消失在转弯处,轻声说道:
“火种从来不在机器里,也不在代码中。它在每一次选择记住、选择怀疑、选择开口说话的瞬间。”
风起了。
远处传来孩子们追逐的笑声,夹杂着断断续续的歌声??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一次,没有人要求他们唱,也没有任何旋律引导。
他们只是想唱,于是就唱了。
而在地球另一端,南极洲废弃气象站的自动发射器再度启动。一道加密信号冲破电离层,射向深空。其内容并非警告,也不是求救,而是一段循环播放的双声道音频:
左耳通道:八岁女孩清脆的国歌声。
右耳通道:一群孩子齐声朗诵《葬花吟》。
信号末尾附有一行文字,使用十六种语言重复同一句话:
**“我们曾试图沉默你们,但你们学会了歌唱。”**
无人知晓它将抵达何处。
或许亿万年后,某个遥远星系的生命体偶然捕捉到这段电波,会疑惑:
这是文明的墓志铭?
还是重生的序曲?
但至少在此刻,在这个尚未完全觉醒的星球上,
仍有无数双耳朵正在学会倾听,
仍有无数张嘴敢于说出“我不愿意”,
仍有无数颗心相信??
即使黑暗漫长,只要还有人不肯闭眼,
光,就终将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