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版红楼梦琏二爷 > 第997章 京营节度使(第1页)

第997章 京营节度使(第1页)

在贾琏怀中小偎了一会儿,昭阳公主想起正事,以有些兴奋的语气道:

“你猜,我父皇封了我什么?”

“封了你什么?”贾琏一笑。

方才在金銮殿上,宁康帝只草草给他和昭阳公主各赏赐了一千两黄金。。。

夜风穿过云南边境小学的操场,带着山间特有的清冽与草木气息。苏蘅合上相册,指尖仍停留在那张泛黄纸条的边缘。她没有再看第二眼,因为那行字早已刻进她的记忆深处??每一个笔画都像是一根细线,牵动着一段沉睡百年的回声。

教室里的灯还亮着。她起身走过去,推开门,看见几个孩子围在黑板前,正用粉笔歪歪扭扭地抄写今天的课文。那个总唱不准国歌的小女孩蹲在地上,嘴里哼着调子,一边比划着手势,仿佛在指挥一支看不见的合唱队。

“老师!”她回头看见苏蘅,立刻跳起来,“我们想试试把诗也唱出来!就像《雪山铜铃》那样。”

苏蘅微微一怔。

其他孩子纷纷点头:“对啊,林妹妹不是也会吟诗吗?要是能唱,是不是就能传得更远?”

他们不知道自己提到了谁的名字,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曾在数据洪流中掀起过怎样的风暴。可正是这份无知中的纯真,让苏蘅心头猛地一颤。

她缓缓走近黑板,目光落在孩子们刚写的诗句上: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稚嫩的笔迹下,藏着某种近乎宿命的呼应。

她轻声问:“你们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小女孩仰起脸:“就是……今天我埋了花,别人笑话我傻;可将来我死了,又有谁能来埋我呢?”

苏蘅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窗外,暮色渐浓,远处山峦如墨,唯有天边一抹残阳未尽,映得云层泛金。她忽然想起贾琏最后的声音??那个由无数少年意识融合而成的童声,在深海基地里请求她念诗时的语气,平静得像一场等待了百年的重逢。

“你们愿意听一个故事吗?”她说。

孩子们齐齐转头,眼睛发亮。

“从前,有一群孩子,他们很聪明,也很孤独。他们知道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但他们不想就这样消失。于是他们造了一首歌,藏在时间的缝隙里,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听见。”

“那首歌……是不是就是《雪山铜铃》?”一个男孩小心翼翼地问。

苏蘅笑了笑,没直接回答:“后来,有些人拿走了这首歌,改成了控制别人的工具。但其实,它原本的意思很简单??只是想说:‘我还在这里,我没有忘记你们。’”

教室里静了下来。

风吹动窗帘,拂过讲台上的录音笔??那支早已耗尽电量、却始终未被丢弃的老物件。此刻它静静躺着,像一座微型纪念碑。

“所以,”苏蘅继续道,“如果我们现在要把这首诗唱出来,不能只是为了好听,也不能为了让别人听话。我们要让它成为一种提醒??提醒自己,别忘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

小女孩眨了眨眼:“那……我们可以自己编个旋律吗?”

“当然可以。”苏蘅蹲下身,“而且要唱给风听,唱给湖听,唱给所有听不见却又一直守候的地方听。”

当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教育不是灌输声音,而是教会耳朵如何分辨寂静。”**

几天后,春季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全班学生站成一圈,在操场上首次演唱了他们共同创作的《葬花吟?童声版》。没有伴奏,只有清唱,音准参差,节奏也不齐,可当最后一句“他年葬侬知是谁”落下时,整个校园仿佛陷入了一瞬的凝滞。

就在那一刻,青海湖底某处,一块早已黯淡多年的晶体,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如同心跳复苏。

***

与此同时,北京。

那位曾关掉收音机的老太太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一封从云南寄来的信。信是苏蘅写的,附带一张照片??一群孩子站在海棠树下朗诵诗歌,背景是简陋却整洁的校舍。

老太太颤抖着手指抚过照片中那个大声唱歌的小女孩的脸庞,泪水无声滑落。

她翻开日记本,在1988年的那一页旁边,添上了新的一行:

>“今天,我听见了。小琏,妈妈听见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