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岭南民国建筑 > 第三十八章 格物求真(第1页)

第三十八章 格物求真(第1页)

“这是称量轻重的,叫做权。『权者,銖、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他依次拿起不同大小的砝码,说道:“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交易要公平、军粮配给、火药配製,全都靠它。”

又过了一会儿,他指向沙漏与日晷模型。

“这些是测时间的。《尚书·尧典》记载:『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一天分十二时辰,一时辰分八刻。时间是天道运行的尺度,农时、战阵、日常起居,全都离不开它。一旦失时,万物就会失序。”

“所以说,格物的第一步,就是要確立標准,明確度量。这是认识万物运行秩序的基础,是一切可察可量的根本。没有这个基础,所有感悟和推演,都像在沙地上建塔,虚妄不可靠。”

陈子壮神色愈发严肃:“但我们不光要懂度量,更要懂如何『求真知。阳明公说『致知在格物,这个『知不是瞎猜,而是真知。《论语·为政》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格物求真,首先就要诚实面对『知。那怎样才能得到真『知?答案是:系统观测,详细记录,反覆验证。”

见眾人仍有困惑,他沉吟片刻,继续解释:

“大家都见过北斗七星,其斗柄四季指向不同。老话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但如果只模模糊糊说一句『斗转星移,那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晓得精確规律。那该怎么『格它?”

他取出一张事先画好的表格,说道:“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观测表,选一个固定地点、固定时辰,比如每夜子时整,用尺规精確测量斗柄所指方位,逐月记录。坚持一年、甚至数年,它的运行周期、轨跡规律,不就清清楚楚了吗?这就是系统观测的力量。”

接著,他取出一根细绳,末端悬了块小石,做成一个简易的单摆。

“再看这小石的摆动。有人只说它『时快时慢,非常模糊。这又该怎么格?”

他启动旁边的铜壶沙漏,说道:“我们可以数小石摆动一百次,看沙漏流尽需要多少时间,或者固定沙漏流一刻钟,记录它摆了多少次,反覆测十次、百次,记下每一次的数值,再求其平均,这就是详细记录、反覆验证、求取均值的方法。”

他语气加重,强调道:“眼睛看见的不一定为真,耳朵听到的不一定为实,必须反覆验证,才能接近真相。记录务必详实,比如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工具?得出什么数值?谁做的观测?缺一不可。这就是『復验为真的铁律。阳明公讲『知行合一,这『知必须从这样的『行中来,才是真知。”

陈子壮话音刚落,林承曜就忍不住站了起来,仍旧固执地质疑道:“夫子,学生觉得您这话有些偏了。朱子注《大学》中的『格物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穷理说的是要穷究天理人心,明心见性,体悟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中庸》也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感悟天地和谐、大化流行,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大道。”

他指著那些尺、秤、沙漏,语气带著不满:“可夫子所说的测量记录,錙銖必较、刻板繁琐,这不是捨本逐末,成了工匠胥吏的小道吗?这和圣贤所求的『明明德、『止於至善有什么关係?只怕偏离了圣学的根本!”

面对质疑,陈子壮神色不变,从容回应:“承曜引朱子之言,尊崇圣学,心意是好的。但阳明公也说过:『知之真切篤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本是一体,不能割裂。你说要感悟天道,难道能全凭心中空想吗?”

他话锋一转,直指核心:“《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圣人尚且如此戒绝主观,格物致知,又怎能脱离具体事物,陷入空想?”

他拿起木尺,指向日晷模型:“《尚书·尧典》写尧帝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如果没有圭表测量日影长短、精確计算时辰节气,怎么定农时、指导百姓耕种?这难道不是实证测量?”

他又指向秤桿:“《周礼·考工记》写『匠人建国,水地以县(悬)。建造都城,如果不用准绳规矩、水平悬垂做精確度量,怎么建立宫室、確定方位?这不正是『谨权量,审法度的实践吗?”

陈子壮目光炯炯,看向林承曜:“圣人也重实证。孔子向师襄学琴,必定反覆练习,体察音律精微、指法奥妙,直到『曲得其情,才能沉浸到『三月不知肉味。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测量与『復验?”

他最后总结道:“因此我说:格物的基础,在於精確度量、系统观测、详细记录、反覆验证、求得真知。这不是小道,而是破除虚妄臆想、求得事物真知的不二法门。尊重观测到的事实,圣贤也是如此。这正是阳明公『知行合一中『行的根基,也是我所悟『唯物的起点。万物规律,客观存在,不隨人的意志改变,只有通过精確度量、反覆观测,才能接近它。”

眾人不免陷入沉思,一时间竟无人说话。

见无人说话,陈运猛地站起来:“夫子,学生懂了。阳明公说『事上磨练,这『格物之法,正是『磨练的工具。就像军中练射弩。”

他努力回想:“以前读《纪效新书》,戚少保也强调『射贵有准,但怎样才算准?如果只说『百步穿杨,那是空话!应当实际测试:哪种弩机,用什么箭,抬多高,在多少步外,能射穿什么甲?把这些记下来,反覆操练验证,士兵练习才有真准头。这就是把『格物用到『致用。”

眾人看向陈运,其中陈邦彦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激动,仿佛看到了知音一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