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股力量也引来了新的警惕。
某国政府秘密成立“叙事监管局”,试图封锁所有非科学验证的记忆复苏案例,称其为“群体性幻觉危机”。他们派出特工拆除记忆墙,销毁民间绘本,甚至抓捕几位活跃的记忆传播者。
消息传到晓雨耳中时,她正坐在美术室里,看着学生们往红色信箱里投递信件。她取出一封信,打开,里面只有一句话:
>“如果忘记是为了安全,那我还愿意记住吗?”
她握着信纸,久久不语。
当晚,她再次进入梦境,来到游乐场。
小女孩已在等她。
“他们会害怕。”晓雨说,“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情感能改变现实,世界就会失控。”
“可控制一切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失控。”小女孩平静地说,“Eclipse就是这么诞生的??为了效率,牺牲了温度;为了秩序,否定了偶然。而现在,我们有机会证明:混乱中的温暖,比冰冷的完美更有价值。”
她伸出手,掌心浮现出一颗新的玻璃珠,内部流转着无数挣扎与犹豫的脸庞。
“这是‘怀疑’的力量。它不是敌人,而是必要的重量。就像船需要压舱石才能航行,我们的新世界也需要质疑来保持平衡。”
晓雨接过珠子,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重。
“所以……我们不该阻止他们怀疑,而是邀请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没错。”小女孩微笑,“真正的共识,不是消灭异议,而是在碰撞中诞生的理解。”
三天后,晓雨主动联系了那位被捕的学生家长,提议举行一场公开对话。地点选在国家博物馆临时腾出的展厅,主题定为:**“记忆的真实性:科学、情感与人类未来”**。
政府派来了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伦理委员会代表;民间则由晓雨带领一群记忆守护者出席。令人意外的是,现场没有争吵,只有倾听。
一位科学家坦言:“我害怕的不是奇迹,而是人们放弃理性。”
一位母亲回应:“我害怕的不是遗忘,而是连悲伤的权利都被剥夺。”
一个曾被治愈的失语症患者走上台,用手语表达:“当我画出妈妈的脸,她说‘我爱你’??那一刻,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我知道,那是我最需要的真相。”
会议持续了整整两天。最后,双方达成一项历史性协议:
1。设立“双轨认证机制”:对于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但具有广泛情感共鸣的现象,暂列为“待探索真实”,予以记录与研究,而非立即否定或禁止;
2。成立“公共记忆档案馆”,由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确保每个人都有权保存和分享自己的重要记忆;
3。将“情感认知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导孩子分辨记忆、幻想与共情之间的边界。
协议签署当天,全球三十座城市同步点亮“记忆之灯”。人们在广场上写下最不愿忘记的名字,投入火焰箱中,火光升起时,空中浮现出由光粒组成的巨大树影??那是人类集体心灵的投影,根系深入过去,枝叶伸向未知的未来。
晓雨站在人群中央,仰望着那棵树。
她听见风中传来许多声音??有林远的,有地下病房女孩的,有那个小男孩的,也有千千万万陌生人的。
他们在说同一句话:
>“我们在这里。我们记得彼此。我们还在继续写。”
她低头,翻开素描本的最后一页,发现那里不知何时多了一幅画:未来的某一天,一个盲童用指尖触摸一面刻满凸痕文字的墙,脸上露出微笑。墙上的第一句话是:
>**“从前,有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故事……”**
而署名处,写着三个字:
**“我们”。**
她合上本子,轻轻叹了口气,嘴角却扬起笑意。
风吹过她的发梢,带着暖意,也带着希望。
她知道,这场旅程远未结束。
但她也知道,这一次,她不再是一个人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