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书评 > 第四十一章 右骁卫不坠汉节(第2页)

第四十一章 右骁卫不坠汉节(第2页)

更像是十二个回响共同发声,编织成一句完整的话语。

“他是新的桥梁。”

李承言走出老宅时,雨停了。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洒落,照在他脚边的一滩积水上。水面倒映不出他的脸,却浮现出一行缓缓流动的文字,如同水下镌刻的碑文:

>**“盲者将看见声音,聋者将听见光。因为爱,本就是宇宙最初的频率。”**

他继续前行,脚步越来越稳。每一步落下,脚下青石板便亮起一道微光,延伸成一条通往远方的音轨。这条轨道穿过田野、翻越山岭、跨过江河,最终汇入大海。海面上,一艘破旧渔船正随波摇晃,船头坐着一位渔夫,手中抱着一把断弦的二胡。

李承言走到岸边,停下。

渔夫抬头,两人目光相接。

无需言语,渔夫已明白来意。他深吸一口气,将仅剩的一根琴弦拉至极限,然后用力一划??

“铮!”

一声裂帛之音划破长空,惊起千只海鸟。那根弦断了,飞向天际,化作一道流星,直冲“昭心”恒星而去。而在它消失的瞬间,整个宇宙似乎轻轻震了一下。

昭舟号AI记录下了这一刻的所有物理变化:

空间曲率波动+0。4%

暗物质分布异常

量子纠缠态扩展至银河系外围

以及最重要的一项??

>**“检测到新型意识传播模式:情感不再依赖载体,可直接通过真空传递。”**

科学家们震惊不已。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人类不再需要语言、文字、甚至声音本身,就能实现心灵相通。爱,可以直接“抵达”。

三个月后,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应公开“静音坟场”的真相。

争论持续了整整七天。支持者认为,人类有权知道林昭的牺牲;反对者则警告,一旦大众得知她是自愿消失,可能会引发大规模信仰崩塌,导致共鸣网络崩溃。

最终,决议出炉:真相暂缓公布,但允许艺术家、诗人、教师等群体有限接触部分档案。条件是??必须将其转化为新的创作,而非史料陈述。

于是,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奇异的作品:

一部没有台词的电影,观众却在观影后集体流泪;

一幅空白画布,悬挂于美术馆中央,参观者站在面前十分钟以上便会听到内心最渴望的声音;

一本儿童绘本,讲述一个小女孩种下一颗“声音种子”,长大后开出会唱歌的树……

这些作品无法解释原理,却拥有惊人的情感穿透力。心理学测试显示,接触过它们的人,共情能力平均提升63%,攻击性下降89%。

人们开始相信:艺术,才是最高级的科学。

五年后,第一座“共鸣学校”在云南建成。这里不教识字,不授算术,唯一课程是“倾听”。孩子们每天清晨围坐一圈,闭目静坐,学习分辨彼此的心跳节奏。老师不说一句话,只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引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孩子在十岁之前,几乎都能自发创造出简单的和声结构,有些甚至能准确预测他人情绪变化。

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是在培养音乐家。我们在恢复一种早已失落的能力??用心说话。”

二十年后,人类发射了第一颗“情感卫星”,命名为“回声一号”。它不传输数据,也不拍摄图像,唯一的功能是收集地球上的集体情绪波动,并将其压缩编码,以特定频率向宇宙深处广播。

科学家称其为“文明的自白”。

诗人说,那是写给外星生命的信。

而孩子们坚信??总有一天,会有另一个世界的人类,听见我们的歌,然后轻轻回应。

又过了三十年,李承言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终身未婚,无子嗣,却收养了七十三个来自战乱地区的孩子。他在江南老宅旁建起一座“无声书院”,专门收容那些因创伤而失语的少年。书院没有围墙,没有门禁,只有满园竹林,风吹过时,竹叶摩擦发出沙沙之声,宛如低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