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素也知道国相素来嫌恶宋国,不知该如何劝说,正好此时府上有人来报:“太后知杨侍郎回都,遣人前来探寻。”
没藏讹庞略一思付,便带看杨守素入宫覲见没藏太后,
夏国太后没藏氏,本为西夏大將野利遇乞之妻,
没错,正是当年种世衡用离间计干掉的野利兄弟之一。
野利乃西夏党项贵姓,亦是大族,早年李元昊反宋时,野利遇乞与其兄野利旺荣便执掌厢兵,
驻天都山,居大王之位。
相较野利遇乞,其兄野利旺荣智略更为出眾,不单曾与李元昊、张元一同制定策略,於三川口、好水川大败宋军,更是西夏文的创造者。
甚至,当时李元昊的皇后,正是野利氏,即野利兄弟的妹妹。
此等贤才,却因种世衡施离间计,而遭李元昊猜忌,最终李元昊自毁长城,將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兄弟处死,其余野利族人纷纷逃散。
直至野利皇后哭求李元昊,兼之李元昊当时也后悔诛杀野利兄弟,便又派人访求野利兄弟的家属,其中也包括没藏氏。
不曾想,因没藏氏貌美,李元昊生了邪心,不单与其私通,甚至將其带回皇宫。
后来野利皇后得知,虽说嫉恨但也不忍加害没藏氏,將其逐出皇宫,令其在戒坛院为尼,號为没藏大师。
然而之后李元昊仍时常到戒坛院与没藏氏私会,对其宠爱有加,甚至没藏氏还诞下一子,即今日夏国新君李谅祚,也是李元昊在世唯一一个儿子。
后来,国相没藏讹庞挑唆当时的太子寧令哥弒父杀君,刺杀李元昊,隨后又以弒君之名诛杀太子寧令哥,没藏氏凭著当时腹中李元昊的遗子,一跃成为太后,至此母凭子贵,与其兄没藏讹庞一同把持西夏国政。
而此时的没藏氏,才不过二十来岁。
相较兄长没藏讹庞,没藏氏倒不嫌恶宋国,不过她对宋国也不甚了解,只是觉得他西夏的安危不应寄託於“宋人断不至於如此短视”上,於是她便问杨守素:“杨侍郎,依你之见,当如何答覆宋国?”
杨守素偷偷警了一眼没藏讹庞,壮著胆子道出內心的看法:“臣以为,夏州东边临河之地,断不应割让於宋国,但故原州以北一带,或许可以退让一些-据臣所知,宋国有意在当地,新设平玛、贝玛两处榨场,若无虚假,此事对我大夏也颇有利。唯一的顾忌便是宋军要在那边修筑石城,
他日若驻扎军队,便可彻底掌控那一带的草原,甚至威胁到我国韦州。”
没藏氏想了想,又问道:“若是不从,宋国会发兵么?”
杨守素摇头道:“那高若訥並未说破,但隱隱有威胁之意,再者,他虽是主使官,但却有另一个更受宋廷官家宠爱的副使,此子不过十五六岁,却高居从六品官,调度陕西一概兵马,如今在环州平诸羌之乱的便是此子臣不知此子本事,但见此子傲慢无礼,言行中又有嫌恶我大夏之意,
此人若擅做主张,高若訥直言他也无法约束,除非宋廷官家下旨约束。—。”
“但要我大夏答应他提出的条件,那高若訥才肯上奏宋廷,对么?”没藏氏问道,
杨守素拱了拱手道:“他大致是这个意思。”
没藏太后闻言思付了片刻,果断道:“既然如此,你且去与他交涉,承认故原州以北之地归宋国所有也好,割让夏州东侧临河平原也罢,只要能说服宋国保持中立,莫要趁火打劫,皆无不可。”
“太后”没藏讹庞闻言看向妹妹。
仿佛猜到了兄长的心思,没藏太后摇摇头道:“我知道兄长之意,但当务之急是击退契丹来犯军队,不应再招惹宋国,况且囊霄临终时有言,宋国仁慈而契丹暴虐,宜附宋国而不应专从契丹,
今日契丹不宣而战,大军侵犯我夏国,便是佐证。”
没藏讹庞张口欲言,忽然不知想到什么,遂口不言。
见此,没藏太后便命杨守素立即再前往渭州,与高若訥再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