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铮铮大宋 贱宗首席弟子 > 第112章 誆诈(第2页)

第112章 誆诈(第2页)

盖因盐州当地有二池,乌池產青盐,白池產白盐,合称青白盐,质量较蜀地的盐更为出色,西夏历来以此与宋国展开交易,是西夏最为重要的財富来源。

当年宋夏交恶时,宋国关闭榨场,不许西夏青白盐入境,儘管西夏立刻財富凋,但宋国也不好受,关中一带上百万国民因此缺盐,只能从吐蕃收购,要么从河东甚至河北调盐,路途遥远、转运不便不说,运输成本更是令人难以承受。

正因为有著如此大的影响力与经济潜力,因此在赵肠“振兴陕西经济”的战略中,盐州以及乌池、百池,他必定要从西夏手中夺占。

不过这件事並不易,毕竟西夏若失去盐州,就相当失了半条命,除非国將覆亡,否则西夏怕是寧可国都兴庆府去了,都不愿去掉盐州。

因此赵肠想要占夺盐州,跟打掉西夏几乎没有太大区別。

鑑於庆历年间宋夏和解后,两国就已擬定了青白盐的价格,因此单就这一块,高若訥和杨守素倒也没有谈论多久,谈得最多的还是青白盐的量。

单从经济而言,青白盐入宋对於宋国是有利的,儘管青白盐的价格也不低,甚至要比河东以及河北当地的盐价要高,但宋国从河东、河北运至陕西和关中的盐价,算上人力、运输成本,却要高过青白盐,这一点三司衙门早就反覆盘算过了。

但从国防而言,青白盐入宋国过多,对宋国显然是不利的,毕竟西夏越富,军队就越有保障,

对宋国的威胁也就越大。

因此,宋国歷来都有控制西夏的售盐所得,儘量保证收支平衡,否则寧可关中百姓缺盐,迫使三司衙门从吐蕃购盐,或者从河东及河北调盐,也绝不放任西夏变得过於富有。

而如今平玛、贝玛若再开启二处榨场,运输条件较其他三路更为便捷,高若訥也提防著开放两处榨场后使西夏过於富有,因此有意压著青白盐,除非杨守素肯答应交易马匹,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庆历议和时曾承诺每年向宋国战马,只不过那一年几十匹、上百匹战马,根本起不到大用,仅看西夏仍不愿放开马市,就知道它对宋国的防范。

不过由於在赵肠干预后,宋国已改变了对外购马的標准,不再奢求战马,改为收购驮马,这也稍稍降低了杨守素对此事的防范,倒也真心和高若訥就青白盐以及驮马的交易量谈论起来,足足討论了几日,仍未达成一致。

但今日高若訥请杨守素前来,却不是为了继续谈论此事。

在生硬扭转话题后,他似笑非笑地对杨守素道:“国內生变,杨中书尚有閒情关心我环庆路之事,这份镇定,倒也令高某佩服。”

杨守素一惊,不动声色道:“不知高枢密指的什么?”

高若訥摇摇头道:“杨中书何必明知故问?说句不客气的,你初至渭州时,对我大宋编户之事指手画脚,直到前几日得了韦州的书信,你便绝口不提此事—”

杨守素轻笑道:“高枢密误会了,在下岂是对贵国之事指手画脚,只是出於好意,不忍见贵军与当地羌民反目而已,既然高枢密与那位赵姓小帅都不愿听从,在下也就不再提了,不曾想竟令高枢密生惑?”

事实上,杨守素也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露出了破绽,但他可以肯定,即便那日高若訥派人去他西夏打探,派出的细作也绝对无法这么快返回。

他唯独漏了一个可能,即辽国在伐夏之前就通知了宋国。

若无此事,恐怕高若訥也难保被杨守素骗了,但既然已得到辽国通知,那高若訥就不可能再上当。

只见他转念思付了片刻,慢悠悠道:“昨晚,我收到府州钞辖折继閔的急信,他在信中写道,

贵国夏州一带驻军,左厢神勇神司,近日反常调动,他原以为是贵国又一次难以“约束”军士,不曾想那支夏军竟然向北行军而去。出於惊,他率数骑跟了一段,杨中书可知他看到了什么?”

“看到什么?”杨守素屏息凝神,失了主动。

这也不怪他,毕竟他虽然能够勉强算准陕西这边几时得知辽国伐夏的消息,但却算不准临府那边,更不知前线战况如何,万一辽军果真已杀到西夏腹地,被临府铃辖折继閔看到·“

他简直不敢想像那会是什么景象。

眼见杨守素在高若訥一番诈唬下面色逐渐发白,范纯仁心下也稍稍升起几丝佩服:不愧是曾收到欧阳修公骂信后转手就呈於官家的奸臣,確实有心计,也够沉得住气。

高若訥並不知范纯仁心中正在称讚·姑且是称讚他,仍在喷喷有声地向杨守素施加压力:“之前夏国不知我大宋编户之事,恐生误会,特遣杨中书前来问询,我不奇怪。可明明已知真相,杨中书却迟迟不归夏国,仅就平玛、贝玛两处榨场之事每日与我爭议不休,还要就此事与我大宋再签互不进犯的约定,这令高某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昨日得了折继閔的急信,高某才知杨中书是顺势而为,高,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