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旧货平台 > 第48章 生意兴隆(第1页)

第48章 生意兴隆(第1页)

中午12点,李和回村去了,而陈家富几人正准备去吃午饭,就见门外来了三五个村民模样的人,背著帆布包、提著竹篮,有的还裹著头巾,脚上沾著泥。他们彼此並不相识,却都因同一条口耳相传的消息而来。。。

“这家旧货铺子,收老物件,不压价,讲良心。”

“是陈老板吧?”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汉搓著手上前,“我叫王德海,从枫林坳来的,走了七十里山路,搭了两趟班车……听人说,你们这儿有个马师傅,能看真东西?”

陈家富一愣,隨即笑著点头:“您来对地方了,这就是马师傅。”

话音未落,阳丽娇已麻利地打开灯光与空调系统。她扫了一眼门外,低声说:“还不止这几个,后面还有人陆陆续续往这边走呢。”

果然,不到一个钟头,店里竟陆陆续续来了十几位村民,远的来自百公里外的山南镇,近的也有隔壁县乡赶来的。他们带来的东西五八门:锈跡斑斑的铁秤砣、褪色的绣鞋、蒙尘的木雕牌位、卷边的老相册,甚至还有半块刻著字的残碑。

马耀阳换上深灰色麻长衫,戴上白手套,端坐於主桌前,神情沉静如古寺高僧,他身后墙上掛著一幅手书条幅:“鉴物即鉴心”。

第一位上前来的是王德海,他小心翼翼从怀里掏出一只用红布包裹的瓷碗,双手奉上。

“这是我爷爷留下的,说是祖上传了几代。村里老人讲,这叫『鸡油黄,可我一直不知道值不值钱……”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马耀阳接过瓷碗,迎光细看。釉色温润如凝脂,通体呈明黄色,底足修胎规整,內壁暗刻云龙纹,在特定角度下隱约浮现。他眉头微动,又用放大镜察看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青发色沉稳,笔意自然。

“这是真的。”马耀阳缓缓道,“雍正官窑甜白釉描金鸡油黄碗,传世极少。你这保存得极好,无冲无裂,品相完整。”

他顿了顿,看向王德海:“我可以出八万收下,或者帮你联繫省博做民间藏品备案,若將来入展,也算一段佳话。”

老人眼眶一热,声音发颤:“八……八万?我家那房子才值十几万啊!”

旁边几位村民顿时骚动起来。

第二位是个中年妇女,姓李,从怀化赶来。她带来的是一幅捲轴,外皮破损严重,像是多年塞在柜底。

马耀阳展开一看,竟是清代画家邹一桂的《秋葵图》设色绢本。虽略有虫蛀边缘,但画面主体完好,题跋清晰,鈐印可辨。更难得的是,画上有晚清重臣张之洞的一段题诗,极大提升了文献价值。

“这件……”

马耀阳呼吸略重,“保守估价,至少四十五万。若是送拍,有望突破五十万。”

女人怔住了,坐在椅子上半天没说话,最后只喃喃一句:“我婆婆临走前说,这画不能烧,也不能卖,要留给孙女当嫁妆……可现在,孩子要出国留学,学费差一大截……”

马耀阳沉默片刻,轻声道:“我可以按五十万收,分期付款,三年结清。你既能应急,也不至於一夜之间断了念想。”

女人低头抹泪,终於点头。

接下来几件多为寻常旧物,有民国铜锁、老式算盘、婚书契约等,马耀阳一一耐心点评,该值几百就说几百,不该抬价也不虚夸。村民们渐渐信服,原本紧张的气氛也鬆弛下来。

直到下午3点,一位拄拐杖的老农最后一个走进来。

他姓周,白髮苍苍,穿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他没说话,只是將一个用油纸层层包好的木盒放在桌上。

盒盖掀开,一方砚台静静臥於其中。

石质黝黑泛紫,石理细腻如肌肤,上方天然形成一片金星晕散,宛如夜空流霞。砚池雕作如意云纹,背面刻有一首小诗:“墨海深耕岁月深,寒灯照影写孤吟。此心不负松烟约,留取清声答故林。”下署“慕白山人”。

马耀阳瞳孔骤缩。

“周慕白……就是那个文史馆的研究员?”他抬头看向老人。

老人点点头:“我是他孙子。这方『紫玉金星砚,是他生前最爱之物。六七年风声最紧的时候,他把它埋在家后桂树下,临终前才告诉我位置。这些年我一直藏著,不敢拿出来。”

马耀阳双手微微发抖。他知道,周慕白不仅是地方志专家,更是少数参与过崇文书院文物抢救工作的学者之一。而这方砚台,极可能是当年书院遗物流散的最后一环。

“这砚……”他深吸一口气,“材质出自歙县老坑,雕刻为乾嘉年间徽派工法,加上名人旧藏、歷史背景、文化意义。。。”

他停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说:

“市场估值,一百二十万起步。若是进入学术体系,它的价值无可估量。”

店內一片寂静。

老农嘆了口气:“我不卖钱,只想找个人託付。我想把它捐出去,但不知道捐给谁,才能让它真正被人记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