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家人来说心情是悲痛的,对其他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为了吃席凑热闹。这也是人之常情。
炖排骨在农村很常见,逢年过节很多人都会在大锅里炖排骨。
但怎么让排骨入味儿,怎么炖的软烂,都需要技巧。
这个时候,一个小辈跑过来和刘二磊说道:
“二伯,这人好像不对,十三桌都坐满了,还有人没位置。”
听到这话,刘二磊有些惊讶。
“十三桌都不够?”
“等会儿,我去看看。”
刘二磊匆忙回到院子里。
农村办丧宴分情况,有的村子是请全村,少说得摆20张桌子。
但这边没那么隆重,十几张就算多了。
而且都是能坐八人的大桌。
看到还有些人过来,刘二磊便又招呼家里人,在院子外面再摆上3桌。
这下就差不多刚好够。
来吃饭的人多,家里显得热闹,刘家人也高兴。
老人最后走一遭,一定要风风光光大办,才能显得出刘家人丁兴旺。
刘二磊忙去找江风,把预订的13桌改成16桌。
钱多付一些。
江风把张虎叫来商量一下,确认没问题,就应承下来。
丧乐响个不停,还有专门演奏的团队,吹唢呐敲锣打鼓。
唢呐声音太适合这种场合了。
人们闲聊着,议论的声音不绝于耳,配上唢呐的背景音乐,倒是一幅生动的华夏农村生活的场景。
没多久,时间眼看11点半,刘二磊便安排开席。
最先上几个凉菜。
然后肉菜一个一个往上端。
16桌的客人,端菜都要一会儿。
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从后厨端了上来。
后厨很简陋,就是搭起来的几个大棚,用的还是土灶。
但做出来的食物却格外的精美。
比如肉夹馍,一个花瓣状的圆形盘子,外侧摆一圈扇贝一样的夹馍,中间摆着扒肉条和黄瓜、酱等调味品。
放到桌子上,也显得好看。
牛肉都是一片垒着一片,转成一个圈。
大酒楼有专门的打荷。
所谓打荷,就是厨师的菜出来以后,用什么样的盘子、用什么样的造型、摆什么样的花样,心里都得有数。
酒楼的打荷都是专业的,手法很不错,毕竟至少都干了一年多。
这一行也不容易,能干这么久,说明以前的美食斋对员工还是挺好的。
一道道菜摆上桌。
人们也不再议论,重点都落在端上来的菜肴上。
刘家人那边,两桌人披麻戴孝,也在默默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