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古镇经营模式 > 第171章 清河古镇也终于被这场(第1页)

第171章 清河古镇也终于被这场(第1页)

刘桂香和陈阿婆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她怎么会不知道陈阿婆说的是哪一次呢?那是刻在老一辈清河人骨子里的共同记忆。

清河市为什么叫清河市,当然是因为市区紧挨着一条清河,算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虽然比不得宽阔浩荡的大江,但也称得上是条水量丰沛的大河。在普通的日子里,这条河是清河百姓们的母亲河,灌溉、行舟,滋养一方。

但是一旦遇到洪灾,清河便会露出她暴躁的一面。

比如,她们此刻不约而同想起的那一次。

“那一年啊。。。。。。”刘桂香的声音也低了下去,带着心有余悸的颤音,清河那时候可不是什么‘清’河了,而是黄汤滚滚的夺命河,“我记得我姨家住在市区沿河那片老房子,一楼全淹了,水都快漫到二楼窗台,街上都能划船,不知道冲走了多少家当,我姨他们一家逃到安平县来避难,结果咱们这儿也没逃过。后来大家都一起逃,还好最后部队来得及时。。。。。。”

清河虽然不直接流经安平县,但安平县同样是水网密布,各个河道、湖泊都连着,水一下子全涨上来,根本排不出去。当时可以说是一片泽国。

粮田全都被淹了,但这已经不是当时最担心的事情了,大家更害怕的是逃不出去。大人们忧心忡忡,商量着要往哪里走,小孩子一开始还天真觉得好玩,但看到发黄的洪水越来越高了之后也知道恐惧了。

陈阿婆的思绪也被拉回了那个可怕的夏天:“田淹了,路断了,我们村地势低,水进了屋,锅碗瓢盆都漂了起来。。。。。。后来水退了,地上留下厚厚一层淤泥,家里的粮食全泡汤了,那股子霉烂味儿,几个月都散不掉。。。。。。”

刘桂香点点头,可不是?她也记得。

两人对望一眼,刘桂香犹豫道:“这次应该不会这样了吧?之前市里面一直给清河在疏通河道,又搞了什么海绵工程,而且修了水电站之后就很少有这样的洪水了。”

“但愿吧。”陈阿婆重重地叹了口气。

她其实t?还很担心清河古镇,里面河汊纵横,还有那么大一个人工湖,水都是活水,通着外面的河道。这雨再这么下下去,外面的水一个劲儿往上涨,倒灌进来可咋办?这亭台楼阁、这刚修好的铺子,大部分都是木制的东西,可经不起泡啊。

刘桂香顺着她的眼神望去,雨幕中的古镇显得格外脆弱。

她心里也发慌,清河古镇现在可是关乎很多人的生计,包括她的。

她嘴上安慰道:“你也别太担心了。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路老板她们肯定早就想到了。我听说古镇修的时候,排水什么的都弄得挺好的,肯定有准备。。。。。。”

只是,这话说出来,连她自己都觉得有些底气不足。面对这仿佛天漏了一般的持续暴雨,人力真的能完全抗衡吗?

那份被岁月尘封的恐惧,再次清晰地浮现在两位老人的心头,沉甸甸的,比这连绵的阴雨还要湿冷。

。。。。。。

“您放心吧,主任,我们一定会做好万全的准备,积极配合县里和社区的防汛安排。””路晓琪对社区主任说。

这样的暴雨,县里面和社区肯定会统筹安排,清河古镇作为重点单位自然也是要参与的。社区这边同样高度紧张,担心古镇这个客流量巨大的区域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路晓琪这几天已经接连开了好几个会,从县里到社区,都是让古镇做好一切的准备。

路晓琪琢磨着这趟雨可能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所以上面非常的重视。

不过也是,宁可准备过度,也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个不能赌。

她刚走出社区办公楼,撑伞返回古镇,在路上的时候遇到许多县上的居民,其中不少是熟悉的面孔——在古镇门口摆摊的商户、住在附近的村民、甚至还有几位经常来古镇溜达晒太阳的老人。

路晓琪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老板,县里人都认识她。

“路老板!”一位经常在古镇门口卖烤红薯的大叔撑着伞喊道,“需要人手帮忙就说一声,我们别的没有,力气有的是!装沙袋、疏通河道都行,开业的时候疏通河道我还去了呢,熟得很!”

“是啊路老板,千万别客气,咱们可不能看着古镇出事!”旁边一位大婶也急忙附和。

“我们民宿协会也随时待命,要是有万一需要临时安置游客或者存放物资,我们都有地方!”

七嘴八舌的关切和热心的承诺包围了路晓琪,让她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她连声道谢:“谢谢大家,谢谢!有需要我一定开口,绝不会跟大家客气。”

她顿了顿,环视着周围一张张真诚的面孔,继续说道:“咱们清河古镇之前在重修的时候,就疏通过河道、加固了堤岸,而且还特意在几个关键节点拓宽了河道,加深了湖底,还埋设了更粗的排水暗渠,就是为了应对像现在这样的极端天气。所以大家也别太担心,咱们的底子还是打得比较牢的。”

其实是没有的,但她必须这么说。

大家连连点头,脸上表情都轻松了很多:“那就好,那就好。”

“我说之前花了那么大功夫来疏通河道肯定是有用的。”

“难怪现在古镇里的水还没涨上来。”

路晓琪笑了笑,和大家说了几句话这才返回到了古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