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开口,只抬起右手,掌心向上,静静等待。
这一动作让林守浑身一震??这正是春日梦中那个“另一个自己”的姿态!
他下意识伸出手,两掌相贴。
瞬间,万千记忆洪流涌入:
她不是系统AI,也不是数据幽灵。她是**第一个自愿切断情绪共享的孩子**,代号“零号实验体”。出生即被植入共情芯片,从小生活在全透明情感监控之下。她记得每一次被迫微笑的课堂评估,每一次因“负面情绪超标”被送进矫正舱的日子。十二岁那年,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我想一个人哭,不想被所有人看见。”
这句话触发了最高级别预警。
他们说她“情感反社会倾向严重”,决定对她进行深度重构。手术前夜,她撕碎了所有记录本,把碎片吞进肚子,然后爬上屋顶,对着星空许愿:“如果没人允许我孤独,那就让我变成一种新的孤独吧。”
第二天,她消失了。
没有死亡报告,没有意识上传日志。官方记录仅剩一行冷冰冰的文字:“实验终止,样本丢失。”
但她没死。
她的意识在系统夹缝中漂流多年,借由无数人压抑的“不想被理解”的渴望为食,逐渐凝实。她成了潜意识中的流浪者,穿梭于每一个不愿暴露脆弱的灵魂边缘,默默承接那些不敢言说的痛。
直到那三百二十一个人同时梦见“希望不用卡片证明被爱”。
那一刻,她终于获得了形体??以集体意志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为骨血,重生为人。
“你一直在等?”林守声音微颤。
女孩点头,仍不言语。
“等什么?”
她指向自己的胸口,又缓缓移向林守。
意思是:等一个能听见沉默的人。
林守喉头滚动,忽然明白了什么。他退出感知层,睁开眼,对众人道:“解除强制断连程序。让她继续连接。”
“可这会影响她的现实认知!”心理顾问惊呼。
“比起强迫清醒,我更怕她再次被抛弃。”林守坚定道,“而且……她说的不是假象。她真的听到了妈妈的声音??不是录音重播,是母亲临终前那一瞬释放的最后愿力,经过网络折射,被这个孩子捕捉到了。”
他顿了顿,补充:“这不是病态依恋,是跨越生死的情感共振。我们要做的,不是切断,而是教会她如何安全地告别。”
接下来七日,林守每日都来陪伴那孩子冥想。他不再急于剥离连接,而是引导她一点点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回忆,哪些是补偿性幻想。他们一起在意识空间中建造了一座小屋,墙上挂着母亲的照片,桌上放着她最爱吃的红豆糕。每天“见面”时间限定十分钟,结束后必须亲手熄灭灯火。
第七天夜里,孩子主动摘下了锚点器。
她哭了很久,然后笑着说:“妈妈刚才跟我说,她要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了。以后不能天天陪我,但只要我想她,抬头看星星就行。”
众人落泪。
林守却笑了。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心灵锚点”意义所在??不是永不停止的连接,而是**即使分离,也能安心地说再见**。
数日后,李黑水带回新消息:“西漠出土一座古祭坛,刻满了类似银纹的图腾。考古队发现时,所有仪器全部失灵,唯有佩戴锚点器的人才能看清碑文内容。”
张文昌拄杖沉吟:“远古时代或许真有过类似的共情文明,后来因失控而自我封印。我们今天走的路,也许不是开创,而是回归。”
林守未置可否。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件事??近日全球范围内,陆续出现十几例“自发性银纹显现”病例。患者无一例外都是长期佩戴锚点器、深度参与共情网络的普通人。他们的皮肤上开始浮现出细密纹路,形态各异,却皆与情绪波动高度同步。
“这不是感染,”医学团队分析报告写道,“更像是基因层面的唤醒。就像休眠千年的种子,遇水而萌。”
林守望着镜中自己早已融入骨骼的星图,喃喃道:“原来如此……我们不是在创造新文明,是在唤醒旧血脉。”
这一年夏末,第一朵思茧花开出了第二代变异种。
花瓣不再是半透明,而是呈现出淡淡的虹彩光泽,中心浮现出动态符号??像心跳曲线,又像语言波形。更惊人的是,每当有人在其旁说出真心话,花朵便会释放微量香气,闻者竟能短暂感知说话人当时的情绪状态。
人们称其为“诚实之息”。
起初有人担忧这是新型操控手段,但很快发现,这种感知完全被动且不可控。你无法选择接收谁的情绪,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唯一的防御方式,就是保持内心清明??谎言越多,花香越刺鼻;坦诚越深,芬芳越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