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应天府的临时大殿内,气氛已与往日大不相同。
肃杀的血腥味已被淡淡的香炉烟雾取代,殿宇虽简,透着一股新生的严肃与井然。
这一日,崇祯召见了从东京赶来觐见的孙傅,君臣之间,相谈甚欢。
虽说孙傅能力一般,甚至还有些骚操作,但他忠心耿耿,坚定不移的主战立场
这一点,便已胜过那些只知苟安求荣的投降派百倍千倍。
在帝王眼中,朝中重臣,能力固然是重要考量,但更至关重要的,乃是其能否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与君王同心同德,真正做到对得起大宋的江山社稷,对得起天下万民。
此时,孙傅躬身汇报东京的局面,不时聆听官家教诲。
他深知自己能够再次身居高位,执掌政事堂,完全是官家的破格提拔与莫大信任。
毕竟,政事堂的旧班底几乎被血洗殆尽,孙傅能从中脱颖而出,除了自身坚定不移的主战立场外,更重要的是崇祯帝对他的知遇之恩。
想到此处,孙傅心中五味杂陈,几欲落泪,他再次叩谢隆恩,言辞间尽是发自肺腑的感恩与效忠。
君臣对话正酣,殿外传来内侍小心翼翼的禀报:“启禀陛下,御史中丞秦桧,在殿外求见。”
殿内谈话的声音骤然一滞,
崇祯的脸色,在听到“秦桧”二字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冷了下来。
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眸光微垂,指尖轻叩着案几,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声响。
片刻的沉寂后,崇祯才缓缓开口,声音冷得不带一丝温度:“让他在外面候着。”
内侍立刻明白,秦相公不得宠了,于是阴着脸,没好气的将官家的原话转述给秦桧。
寥寥数语,却如寒风过境,毫不留情地将秦桧拒之门外,也清晰地表达了帝王此刻的心情。
秦桧听后,面色煞白,心却凉了一半。
在应天之变那场血腥的清算中,他如同惊弓之鸟,吓得脸色煞白,只敢躲在角落里,与那些侥幸逃过一劫的群臣呆在一起。
他虽未被直接点名诛杀,但那一场杀戮的恐怖景象,以及崇祯那雷厉风行的铁血手段,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彼时,崇祯帝杀戮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明确的投降派和拥立太上皇的叛逆,秦桧不在此间,才得以苟活。
然而,如今尘埃落定,秦桧作为曾经亲近崇祯,却又在关键时刻选择南下依附太上皇的“旧部”,自然是心知肚明,自己难逃一劫。
今日主动求见官家,与其说是请罪,不如说是最后一搏,试图在帝王面前挽回一丝颜面,争取一线生机。
秦桧深知,自己朱仙镇之役随太上皇南下,而非忠心追随血战的金戈铁马,无疑是对官家的背叛,是站错了队,犯了天大的忌讳。
秦桧跪在殿外,身姿卑微,头颅低垂,任凭初春的凉意透过单薄的朝服。
他不敢抬头,不敢发出丝毫声响,只敢默默承受着这份无言的惩罚。
一个时辰,两个时辰。。。。。。时间如同凝固了一般,漫长得令人窒息。
秦桧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他知道自己完了。
或许官家是碍于自己曾是帝党出身的缘故,没有在应天之变时将他一并诛杀,但如今看来,他的政治前途,已是彻底完了。
他这条狗,已经被主人毫不留情地抛弃了。
过了许久,已是日落西山,夜幕降临,殿外的内侍再次前来禀告:“陛下,秦桧还在外面跪着,已经足足一天了。。。。。。”
内侍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忍与无奈,他从未见过有哪个臣子,能被帝王如此冷酷地晾在一整天。
崇祯闻言,眉梢微挑,没有丝毫动容,只是轻蔑地拂了拂衣袖,简短而决绝地吐出三个字:“让他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