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李相公。。。。。。”
孙傅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几分感慨:“陛下之决心,实令老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御驾亲征,这等气魄,自太祖以来,何曾有过?”
李纲停下脚步,转过身,望着巍峨的奉天殿,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轻叹一声,缓缓道:“是啊,陛下之志,高远而坚定,此番御驾亲征,纵然险象环生,然若能成功,我大宋必将迎来中兴,老夫此生,能得遇这般君主,死而无憾矣。”
“大宋出了个中兴之主啊。。。。。。”
孙傅喃喃自语,眼中也流露出与李纲同样的敬佩。
“官家为了大宋,为了天下百姓,竟能如此不惜身命,亲赴险地。。。。。。我等身为臣子,还有何脸面再贪生怕死?还有何脸面再计较个人得失?”
枢密使姚友仲性格直爽,此刻也抑制不住胸中激荡的情绪,沉声道:“陛下此举,无疑是为振奋全军将士!我等武将,当以死相报,誓死追随陛下,将金贼驱逐出境!”
张叔夜点头附和:“陛下之火器营,威力如何,尚且未知,但陛下这份以身犯险的决心,已足以震慑宵小,凝聚军心,我等理当全力以赴,为陛下分忧。”
姚友仲心说你们不知火器之威,我可是知道的!
但他没有说。
御营军火器乃军事机密,知晓者甚少,大敌当前还是保密为主,届时给金人好好尝尝大宋火器!
“军务之事,自有姚枢相和张相公负责,但后勤补给,尤其是军饷粮草,事关前线将士生死,乃是重中之重。”
赵鼎语气凝重,看向李纲,沉声道:“李相国,不知道以户部当下存储,能否确保军饷、粮草,以及诸多军需物资,这一仗可是关系到我大宋国运,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啊!”
李纲闻言,神色一凛,深知这后勤调度之艰难。
南宋朝廷南迁金陵才不过两年,立足未稳,财政本就紧张。
此前为了营造新的宫殿,安置官员百姓,国库已耗费巨大;
加之军器局大规模生产火器,更是耗资如流水。
如今要支撑二十万大军北伐,所需的军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孙傅也意识到了这个严峻的问题,面露忧色,低声道:“李相公,朝廷南迁才两年,国库空虚,财政艰难,此前营造宫殿,又为军器局投入巨资,如今国库怕是。。。。。。”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哪里还有钱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
李纲的目光望向远方,眼中闪过一丝坚决。
“那就让各地地主士绅,再加钱、再交税!”李纲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此言一出,孙傅等人都有些惊愕。
他们知道,李纲是文官之首,而文官,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文官,往往也是大地主、大士绅的代表,在朝廷中维护着这个阶层的利益。
向士绅加税,无异于割自己的肉,这无疑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为国家社稷,为天下苍生,些许利益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李纲目光灼灼,直视孙傅,一字一句地说道:“我等身为大宋臣子,当知轻重缓急,若无军饷,将士如何能浴血奋战?若无粮草,大军如何能北上克敌?!”
要挽救大宋,就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他作为文官之首,作为士绅阶层的代表,此时此刻,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
李纲宁愿背负骂名,也要为抗金大业筹措军费。
“李相公公忠体国,老夫自愧不如!”
孙傅由衷地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钦佩和惭愧。
在如此关键时刻,能做出如此决断,李纲是真心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私利。
赵鼎也郑重地点头:“有李相公这句话,下官便放心了,工部必全力督造军械,确保供应!”
姚友仲和张叔夜更是面露激动之色。
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他们前线将士才能无后顾之忧,放手一搏。
此刻,金陵的朝臣们,在崇祯皇帝的感召和李纲等人的决心下,前所未有地拧成了一股绳。
他们抛却了党争,放下了私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君臣一心,为了大宋的未来,共同蓄力,准备迎接那即将到来的,与金人命运的最终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