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站在崇祯身旁的枢密使姚友仲,激动得脸色涨红,双目圆睁。
他不自觉地向前挪动了几步,嘴里连声赞叹:
“陛下!陛下真乃军事奇才也!此等三段击战术,臣从未想过!有了这战术,我大宋将士再不惧金人铁骑!遇到敌军,火力打击连绵不绝,实乃天下无敌之阵!”
姚友仲的赞美,发自肺腑。
他深知火绳枪虽威力巨大,然装填缓慢乃其致命缺陷。
若仅是零星射击,面对金人铁骑风驰电掣般的冲锋,待得将士击发一轮,敌骑便已冲至眼前,第二轮射击根本无法完成。
但如今,这“三段击”战术,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火力的持续覆盖。
他甚至能预见到,若是御营军能将此战术操练至炉火纯青,其射速必将更快,威力更盛,足以扭转战场乾坤。
崇祯听着姚友仲由衷的赞叹,嘴角微扬,心中却不由得泛起一丝波澜。
姚友仲赞他为“军事奇才”,可这“三段击”战术,分明是前朝大明开国功臣沐英所创,在后世被奉为火器部队的典范,更是欧洲大陆火器部队的通行战术。
自己不过是因缘际会,将这领先时代数百年的战术提前引入此世罢了。
崇祯心中微叹,大宋的士人将火器视为“奇技淫巧”,对火器部队的战术运用更是闻所未闻。
而他,正要将这些来自后世的先进理念,一点一滴地灌输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使之焕发新生。
“姚卿过誉了。”崇祯摆了摆手,目光再次投向那片硝烟弥漫的校场。
“火器之道,奥妙无穷,远非今日所见,朕之夙愿,乃御营军将此战术融于血脉,化为本能,待他日北伐,面对金人,便可使其亲尝我大宋火器之威,一雪靖康之耻!”
再次吞下官家画的大饼,姚友仲只觉胸中热血沸腾,重重地抱拳,朗声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为大宋,为陛下,肝脑涂地!”
校场上硝烟渐散。
崇祯皇帝目睹御营军火器操练效果卓著,心中甚是欣慰。
他将目光投向身旁随行的工部尚书赵鼎。
赵鼎本是科举出身的文官,然因其务实能干,且对工艺制造有所涉猎,故在崇祯整饬军器局时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赵卿家,今日御营将士操演火器,颇有成效,然朕观之,此三千之数,实难堪大用,军器局如今火绳枪的产出,每月可至几何?”
赵鼎躬身回禀,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回禀陛下,军器局自陛下御批扩建,匠人日夜赶工,已是竭尽所能,受限于旧有作坊规模与场地,每月能稳定产出,且品质上乘的火绳枪,上限约在一千支左右,此已是目前能达到的最大产能了。”
“一千支?”崇祯闻言,眉头微蹙。
这个数字,与他心目中对抗金人铁骑的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
大宋地域勉强还算辽阔,但军力匮乏,要组建一支足以扭转战局的火器劲旅,所需火枪必是以十万计。
赵鼎察觉到官家的不满,连忙解释道:“陛下,臣已尽力了,火器制造,非同小可,若要保证火器质量,则制作工序繁复,耗时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