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待李纲坐定,他亲自为李纲斟了一杯热茶,递了过去。
“今日朝堂之事,让李卿受委屈了。”
崇祯语气平淡,藏着不易察觉的深意。
李纲接过茶盏,双手微颤,明白皇帝此言的含义。
他垂下眼帘,叹息道:“陛下言重了,臣在河北办事不力,险些误了国事,致使陛下蒙羞,臣心中有愧,焉敢言委屈二字?今日之责,实乃臣应得。”
又起身躬身道:“臣失职,愧对陛下信任,愧对黎民百姓,真定一败,三万将士血染疆场,杜充投敌,皆是臣用人不当、指挥失误所致,臣恳请陛下,准臣辞去相位,以平天下悠悠之口,亦能让臣反省自省。”
崇祯看着眼前这位为大宋操劳至此的老臣,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李纲是真心实意的自责,而非惺惺作态。
崇祯拿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目光深邃地看向李纲,沉声道:“李卿,真定之败,责任不在卿一人,卿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筹划北伐,这份忠勇,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顿了顿,他语气变得意味深长:“至于兵败,朕以为,不在卿,而在军队调度,大宋立国以来,重文轻武之弊,根深蒂固,枢密院掌管天下兵马大权,却由文官把持,武将根本进不了核心,长此以往,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又如何能与金人那等悍勇之师相抗衡?”
李纲闻言,身躯微微一震。
官家的话,一语中的,直指大宋军制的弊病。
他对此心知肚明,却也无力改变,毕竟重文抑武乃是大宋开国以来的国策,不是皇帝说改就改,更不是他一个丞相说了算的。
再说自己身为文臣之首,巴不得文官压制武将,这是好事。
崇祯见李纲有所触动,便趁热打铁,将话题引向了今日召见李纲的真正目的。
“朕素来认为,国之大事,唯兵与民,兵不强则国不安,民不富则国不稳,如今民生已在逐渐恢复,但军务积弊已久,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朕意欲重组枢密院,让真正懂兵事的将领,执掌军机大权!”
此言一出,李纲的瞳孔猛地一缩。
重组枢密院,让武将执掌军机?
这在大宋立国百余年来,几乎是闻所未闻之事!
大宋自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便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武将地位低下,甚至到了“武职不称官”的地步。
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更是历来由文官担任枢密使、副使,以此来钳制武将,防止兵变。
即便是大宋最能打的名将狄青,战功赫赫,从小兵一路升到了枢密使,也因其武将身份,脸上有刺字,被文官集团视为“贱民”,受到了极大的排挤和打压。
欧阳修、富弼等文臣,甚至诬陷其“不祥”,最终导致狄青郁郁而终。
狄青的悲剧,是大宋“重文轻武”政策下武将命运的缩影,也让所有武将寒心,再无一人能达到狄青的地位,更别提进入枢密院核心。
崇祯皇帝自然知道改革枢密院将面临多大的阻力。
他不是怕得罪那些被自己杀得心惊胆战的主和派文官,他们现在连提“议和”二字都胆战心惊,哪里还有胆子反对自己?
崇祯真正担心的,是自己嫡系的这帮文官。
左丞相李纲,右丞相孙傅,亲军都护府都护宗泽,兵部尚书张叔夜等人,可都是文官出身。
尤其是孙傅,此前就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
自己若直接下旨,等于是直接剥夺了这些心腹重臣在军事上的话语权。
崇祯不怕得罪人,但得罪所有自己人,无疑是极其不明智的,甚至可能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
所以,他今天才会在朝堂上对李纲“冷眼相看”,任由那些小丑弹劾他,目的就是为了敲打李纲,让他认识到文官执掌军机的局限性。
而最后又及时出言相帮,则是为了安抚李纲,并向他表明,自己对他依然信任有加。
崇祯相信李纲的智慧,能明白自己的苦心和意图。
他更希望,由李纲这个文臣领袖,来主动提出改革枢密院,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改革的阻力,也能安抚其他心存疑虑的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