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岳飞于相州厉兵秣马,新军初成之际,北方局势亦波澜迭起。
彼时,左丞相李纲已然在河北勉力站稳脚跟。
为统筹抗金大计,集结两河忠义之士,李纲以朝廷名义,召集各路义军首领齐聚大名府,议事共商。
岳飞亦奉命前往,未尝可知,此行将使其识得诸多日后共抗金贼的忠勇之将。
大名府,大宋之北京,虽非国都,然其雄伟气象犹存。
会议之所,设于府衙大堂,内陈设庄重,两侧壁挂舆图,显示山川地理,金宋疆界。
堂内座席次第排开,主位居中,两侧分列。
一侧是朝廷命官,以李纲为首,北京大名府留守杜充次之;
另一侧,便是来自河北、河东各地的义军首领。
岳飞身着简朴武袍,落座于李纲下首第四的位置。
他目光沉静,扫视堂内。
这些义军首领,形貌各异,或粗犷豪迈,或精明内敛,然眉宇间皆透着一股久经风霜的坚韧与不屈。
他看到了“八字军”首领王彦。
此人面目方正,眉宇间带着一股不屈之气,其脸颊之上,赫然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大字,显得触目惊心。
八字军鼎盛时,曾达十余万人,活动于太行山一带,威震金贼。
亦见“红巾军”数位首领,他们头戴红巾,此为标识,此军活跃于河东,曾有袭击金军大营之壮举。
此外,还有五马山寨义军的首领赵邦杰、马扩,他们结寨于河北赞皇县五马山,打着抗金旗号时常偷袭金人辎重,声势不小。
更有来自水泊梁山的渔民武装,其首领张荣,此人面色黝黑,身板结实,眼中精光湛湛,素以水战闻名。
河东、河北一带,李孝忠、邵兴等人在金军后方坚持游击,扰其补给,亦在此列。
李孝忠面有风霜,沉静少语,然眼神中透着一股子难以琢磨的精明。
厅堂之内,气氛沉凝。
待众人落座,李纲轻咳一声:“诸位英雄,诸位壮士,千里迢迢齐聚大名府,足见诸位心系大宋,不忘故土。”
“然当下局势,金人铁蹄已然踏破河山,两河百姓,水深火热,我朝廷素知诸位各自为战,抗击金贼之功劳,然分散之兵力,终难成大器。”
他语气一转,变得沉重:“燕云十六州之失,使我两河门户洞开,金人可长驱直入,若不将散兵游勇聚拢一处,构成坚固防线,金人南侵之势,将永无止境!”
“故而,朝廷决意,收编整合两河义军,统一号令,方能有效抗击金贼,收复故土!”
李纲话音方落,堂内便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这些义军,多是自发聚义,久居山林,对朝廷空降的官员素来信任不足。
他们习惯了自行割据,对朝廷的号令,更多的是观望与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