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数日之后,金陵城门前,气氛肃穆而凝重。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晨雾未散,寒意袭人,却丝毫没有阻挡百官相送的队列。
文武群臣,皆身着朝服,整齐肃立在城门两侧,望着即将远行的左丞相李纲。
他们眼中,有震惊,有钦佩,更有对这位年迈老臣此行凶险的深深忧虑。
在队列的最前端,崇祯帝身着一件素色常服,立于城门之下。
他没有乘坐龙撵,也没有浩大的仪仗,只是在寥寥几名近侍的陪同下,亲自前来为李纲送行。
目光紧紧盯着眼前这位年逾花甲的丞相,眼中情绪复杂,有不舍,有敬重,更有难以言喻的沉重。
李纲同样一身简朴装束,只备了一辆青骢马车,身旁只跟着数名精干的随从。
他郑重地向崇祯帝及在场百官躬身行礼,那背影虽有些清瘦,透着一股义无反顾的坚毅。
崇祯缓步上前,扶住李纲,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忍:“李卿。。。。。。此去两河,路途遥远,金兵肆虐,务必万分小心,朕。。。。。。实不愿李卿以身犯险。”
看着李纲那风霜刻画的面容,崇祯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另一个人的身影。
他曾经最为倚重的内阁首辅,杨嗣昌!
杨嗣昌啊。。。。。。那个曾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四正六隅十面网”剿匪战略的实干派,曾亲自南下督师征剿张献忠,试图力挽狂澜的大明忠臣。
他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日夜操劳,最终却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死在了军营之中。
噩耗传来时,崇祯曾肝肠寸断,痛彻心扉,为失去这等股肱之臣而悲恸不已。
而眼前,李纲的背影,竟与当初杨嗣昌离京赴任时的那般决绝与沉重,是何等相似!
他真不希望李纲也落得如此下场!
崇祯在心中默默念叨,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
像李纲这般真正为国为民,敢于直面困境的实干之臣,在大宋朝堂上已是凤毛麟角。
若是折损,将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李卿,朕知你此去,是为大宋谋生路,是为百姓探实情,然汝乃国之柱石,万不可轻忽自身。”
崇祯紧紧握住李纲的手,轻声叮嘱道,眼神中已褪去了皇帝的威严,取而代之的是对一位忠臣兼长者的深切关怀。
李纲听着官家真切的关怀,心中波澜起伏。
他能感受到这位年轻帝王对自己的信任与爱护,那份不加掩饰的担忧,让他疲惫的身心涌上一股暖流。
“陛下隆恩,臣万死难报!”
李纲再次躬身,声音有些哽咽:“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定当尽力而为,此行若能为陛下,为大宋,谋得一线生机,臣虽万死,亦可瞑目!”
“说什么死不死的!”
崇祯佯怒,扶住他的手臂:“朕还要李卿回来,与朕一同见证我大宋中兴之日!”
“此番行程,朕已命张兵部派精锐暗中护送,你万万不可逞强,凡事量力而行,保住有用之身,才是最大的忠诚!”
李纲心头一暖,知道这是官家对他的爱护。
他抬起头,看向年轻的帝王,眼中充满了期望和信赖:“臣谨记陛下教诲,陛下也当保重龙体,朝政艰辛,万民所系,臣去也!”
说罢,一躬到底,再次向崇祯和百官行礼,随后在仆人的搀扶下依然进入马车,不再回头,一路向北,没入渐浓的晨雾之中。
崇祯站在城门楼下,望着李纲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