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两河地区对大宋非常重要,甚至能决定生死。
崇祯绝不容许大宋重蹈历史覆辙,成为偏安一隅的跛足王朝。
于是他宣布召开朝会,商议两河地区决策。
崇祯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殿中肃立的群臣,沉声开口:“两河之地,乃我大宋门户,唇齿相依,失之则国运危殆,守之则中兴有望,然如今两省巡抚空悬,金人虎视眈眈,义军各自为战,此等危局,诸卿有何良策?”
话音刚落,殿中便有细微的骚动。
许多官员面露难色,欲言又止。
两河地区犹如一个巨大的泥潭,谁都知道其重要性,却也深知其凶险。
金兵反复蹂躏,宋廷官员多无法赴任,这意味着在那里建立政权,无异于虎口拔牙。
然而,作为中书省的左右丞相,李纲和孙傅,却不能回避。
左丞相李纲率先出列,他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即便年过花甲,却依然透着一股不屈的锐气。
他拱手奏道:“陛下,臣以为,两河之地虽危,却是抗金前线,绝不能放弃,当务之急,是以朝廷名义,整合当地散乱的抗金力量!”
“如今两河地区虽无宋廷官员,却涌现出如八字军、红巾军等诸多抗金义军,这些义军虽有爱国之心,然多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难成气候。
李纲顿了顿,声音洪亮起来:“臣请陛下,以朝廷之名,颁布招抚诏令,命其归附,同时,在战略要地汴京建立抗金指挥中心,作为前线大本营,统一调配两河义军,集中兵力固守黄河防线,再从京畿抽调精锐,派兵支援两河义军,形成朝廷与地方联动的防御体系!”
李纲的计划,是典型的文官思路:先立纲常,再布棋局。
他看重的是体系的完整性、力量的集中与统一指挥,以避免各路义军坐大,形成新的军阀割据。
在他看来,只有将这些义军纳入朝廷的掌控之下,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并防范其日后成为新的隐患。
李纲坚信,只要组织得当,即便金兵再强,也终将败于大宋军民的齐心协力。
“陛下,臣斗胆,对李相之策,有所保留。”
李纲的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张叔夜便跨出一步,面带忧虑之色地奏道。
张叔夜是实打实的沙场宿将,曾亲率勤王之师,在金兵围困开封时浴血奋战,深谙战场之道。
他直言不讳道:“李相之策,立意甚好,然恐难行于当下两河之地,如今那里的义军,多是家园被毁、亲人被屠的百姓自发组织,他们凭借一腔热血和对金人的刻骨仇恨而战。”
“若朝廷此时以收编、整合之名,强行约束其自由,恐会动摇他们抗金的积极性!”
张叔夜语气沉重:“兵者,士气为重,若义军感到朝廷不信任,或被层层约束,恐会心生嫌隙,反而分崩离析。”
“况且,李相所言‘派兵支援’,更是难上加难,我大宋禁军经靖康之变,已元气大伤,兵力本就薄弱,若此时分兵前往两河,试图建立大兵团作战体系,恐是分散本已薄弱的兵力,反而可能导致全线崩溃,得不偿失!”
张叔夜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金军骑兵的强大机动性,那是一种风驰电掣、来去如风的力量,传统的“大兵团调度”在宋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的背景下,很难有效实施。
与其将有限的兵力分散,不如集中力量,以小股精锐配合义军,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积少成多,徐图发展,不断消耗金军。
李纲虽是坚定的主战派,文官出身的他,缺乏一线作战经验,对于战场形势的判断,难免有些纸上谈兵。
而张叔夜,作为一名浸淫军旅多年的实战将领,对底层将士考虑更多。
殿中顿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有官员附和李纲,认为必须建立统一指挥,否则义军迟早会成为地方祸患;
也有人支持张叔夜,认为当前宋军实力不济,强行正面抗衡金人精锐骑兵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暂时避其锋芒,蓄力待发。
集中兵力固守黄河防线,还是分兵支援各地义军,形成灵活游击,战略上的分歧,在紫宸殿内激荡。
崇祯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任何人的发言,只是眉头越皱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