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李纲沉声应道:“陛下放心,有今日之志,便有来日之功,年号既新,气象必新。”
众人皆肃然起立,向天拱手。
金陵暮春,天高云淡,江面微风送凉。
金陵城的新宫工程如火如荼,燕雀湖畔昼夜不息的喧嚣。
一个月过去了,自从在亳州分别,韩世忠与刘光世便在淮河一线,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防线,为南迁队伍争取了喘息之机。
但战报,从未停歇。
南岸虽得喘息,朝堂上却人人心知,战事并未真正结束。
一日朝会,崇祯帝的目光扫过殿中群臣,最终落在暂管军务的宰相孙傅身上。
“孙卿,北方战事如何了?”
崇祯沉声问道。
孙傅拱手,面色忧虑地回禀:“回禀官家,韩世忠将军与刘光世将军死战不退,终是将金兀术的人马阻挡在了淮河以北,然金人兵锋甚锐,我军损失不小,尤其是韩将军,在蒙城一役中身先士卒,虽大挫金兵,自身却也受了不轻的伤,如今仍在休养。”
崇祯闻言,眉头微蹙,却也松了口气。
韩世忠能抵挡住金兀术,着实不易。
这位韩世忠,他前世便有所耳闻,乃是宋朝有名的抗金名将。
其人骁勇善战,却也屡遭朝廷猜忌,尤其是那位大宋朝的“童太师”,更是瞎了眼。
崇祯思及旧事,韩世忠的战功,素来惊人,却又惊人得让人难以置信。
当初西夏边境,宋军围攻银州,久攻不下,军心疲惫。
是韩世忠领敢死队,奋力破城而入,亲手斩杀守城敌将,将其首级扔出城外,这才激得宋军士气大振,一拥而上,攻下了那座坚城。
此后,西夏重兵集结蒿平岭,韩世忠又领锐卒在敌军重围中鏖战,硬生生地将其击退。
战阵之上,夏军中有一位骑士作战尤为勇猛,屡次冲阵,几乎无人能挡。
韩世忠询问俘虏的夏卒,得知这竟是西夏的监军驸马!
他没有丝毫犹豫,跃马冲阵,直取敌将,在千军万马之中,将那驸马斩首示众!
西夏兵大乱,争相奔逃,军心彻底崩溃。
战后,经略司将韩世忠的功绩层层上报朝廷,力荐破格提拔。
可是,当时主持边事的枢密使童贯却怀疑战报的真实性,认为韩世忠的功劳太过匪夷所思,根本不相信有人能做到这等地步。
最终,只同意给韩世忠升了一级官职,草草了事。
当时军中将士无不深感不平,人人替韩世忠抱屈,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若是大宋的将领都像童贯这般,那这仗还怎么打?
如今,韩世忠能抵住金兀术的兵锋,崇祯并不意外,他满意地颔首:“韩将军劳苦功高,着实是朕的股肱之臣,待他伤愈,朕必有厚赏!”
孙傅见官家赞赏韩世忠,心中也颇为欣慰,这位老迈的宰相随即又道:“不过,金兀术那边,倒是有了新的动静,据前线回报,金兀术派出了使者,言明要渡江前来金陵,亲自与官家相谈撤兵一事。”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窃语声。
金兀术派使者来谈?
这在靖康之前,是何等高傲的姿态,如今却主动要求谈判,可见韩世忠与刘光世的阻击,还是奏效了。
几位年轻武将忍不住冷笑,显然不信金军的和谈是真心。
崇祯眼神微眯,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他知道,金人此时来谈,绝不是因为他们宅心仁厚,而是被阻击得有些恼火,想通过谈判来达到战场上未能达到的目的。
“准。”崇祯言简意赅,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