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不管那金军元帅完颜宗望的性命,最终是不是岳飞的箭所终结,对于崇祯帝而言,都已无关紧要。
无论如何,都必须将这份不世之功归于岳飞,并大加封赏。
原因无他,在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古代,所有的功劳之中,没有哪一项能比“救驾”更显赫、更具震慑力、更能得到帝王的青睐与重用。
救驾之功,不仅仅是救了皇帝个人的性命,更是维护了王朝的稳定与传承,巩固了皇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
这是一份足以让任何将领平步青云,甚至流芳百世的无上荣耀。
然而,岳飞彼时毕竟才二十五岁,正值英年,太过年轻。
虽然在朱仙镇浴血奋战,甚至亲身犯险救驾,功勋卓著,但若是一下子升官太过突兀,恐会引来军中老将和文官集团的不满与非议,不利于朝局的平稳。
因此,在上一次封赏功臣时,崇祯给予了岳飞极高的礼遇与嘉奖,赐其亲卫郎,并任命为御营统领,这已是掌握皇帝亲卫实权的要职。
亲卫郎是宋朝武阶官体系中第三十一等,相当于一种军衔,决定着武官的品级、俸禄标准和迁转资格。
要知道,在岳飞遇到崇祯帝之前,他仅仅是武阶官第五十一等的从九品承信郎,处于武官末等,地位微末。
因救驾有功,岳飞连续升了二十等,直接跨越了宋代武阶官制度中的多个层级,这已经是崇祯破格提拔的上限。
再要提拔,恐怕就要引起军中其他将领的不满了。
但崇祯对岳飞的信任与重视远非如此,想要狠狠重用,让其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正愁没法提拔,天赐良机来了!
这次金军元帅完颜宗望被射杀,无论真伪,都成为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功!
有了这份功劳,崇祯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对岳飞进行名正言顺的大封特封。
于是,在庄严肃穆的朝会上,崇祯亲自为岳飞作证。
“朕亲眼看见,就是岳飞射杀了完颜宗望!”
面对群臣,崇祯帝绘声绘色地描述道,岳飞当时如何背负着自己,在混乱的金军阵中七进七出,杀出一条血路,其身形甚至领先了朕一个身位,勇不可当!
他更是强调:“朕在其背后,亲眼看到他连射三箭,箭箭夺命!”
接着,崇祯话锋一转,略带遗憾地表示:“由于当时人多混乱,朕也不知那完颜宗望是否当真被岳卿射杀,但如今,朕已得到确凿情报,证实完颜宗望确实死于箭伤。此等盖世奇功,当为岳飞所有!”
此言一出,朝野震动。
皇帝亲口证实,又有谁敢质疑?
岳飞的英勇形象瞬间被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成为大宋军民心中新的战神。
有了皇帝的“铁证”,岳飞的晋升便如同顺水推舟,势不可挡。
崇祯旋即下旨,将岳飞的武阶官再升数级,直接提拔为拱卫大夫,位列武阶官第十二等!
这意味着,在短短数日之内,岳飞的武阶官连续晋升了近四十等!
如此火箭般的提拔速度,在宋朝武官体系中实属罕见,足以让所有军中同袍艳羡不已。
武阶官的每一次迁转,都代表着地位和待遇的显著提升,更意味着俸禄的大幅增长,这对于收入普遍不高的中低级武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和激励。
在宋朝,武阶官的高低,是武官社会地位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