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朱仙镇血战之后,崇祯的威望如日中天。
一切安顿下来后,立刻着手封赏有功将士。
首先是宗泽元帅,屡次勤王,救朝廷于危难之际,功不可没。
崇祯特旨晋封宗泽为开国侯,加授都护一职(正二品),为亲军都护府最高统帅,总管全国兵马,直接听命于皇帝,以示其无上殊荣与信重。
这不仅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肯定,更是对他忠心的最高褒奖。
宗泽德高望重,抗金有功,韩世忠、刘光世诸将也对其十分信服。
接着是姚友仲,他在朱仙镇浴血护驾,又在突围后尽心服侍,并一手促成了“官家亲征”的美名传遍天下,功勋卓著。
崇祯帝特擢升姚友仲为亲军都护府同知都护(从二品),御营军都统制,并赐爵开国郡侯,另赐府邸金帛,以彰其护驾之功与宣扬圣名之劳。
韩世忠,平叛有功,加官武胜军节度使,亲军都护府佥事都护(正三品)。
刘光世平叛有功,加官宁武军节度使,亲军都护府佥事都护。
岳飞,临危不惧,突阵救驾,勇冠三军,崇祯遂升岳飞为亲卫郎、御营统领,赐爵开国县男,并赐予“忠勇”之号,佩戴金鱼袋,以表彰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救驾的壮举。
而跟随岳飞一同冲杀的牛皋,其力扛龙纛冲锋的英勇表现,得到崇祯的认可,升武功郎,授御营军正将一职,以奖其在危难之际的悍勇与忠诚。
。。。。。
余者勤王将领接受封赏,在亲军都护府任职。
这些将领麾下各部人马,编制不变,但此后一应调动、补给,皆须听从亲军都护府节制。
亲军都护府的核心,则是皇帝亲卫中的精锐,御营军,目前约有万人。
崇祯计划,待张叔夜、王渊等真正嫡系人马加入后,将其扩充至五万之众,方能镇得住场子。
崇祯本有意效仿大明制度,设立亲军二十六卫,但考虑到卫所制牵涉甚广,非一时半刻可成,故暂且搁置,留待日后徐图。
众将士无不跪地叩谢皇恩。
尤其是那些远道而来的勤王将领,更是喜不自胜,心知此番受封,已然成为官家真正的心腹股肱。
这些封赏不仅仅是对个人功劳的认可,更是崇祯皇帝利用朱仙镇血战,重新塑造君臣关系、鼓舞士气、凝聚军心的重要举措。
经过这次册封,大宋军队的士气和军心又上了一个台阶,将士们对崇祯皇帝的忠诚和对大宋的希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所有的封赏之中,唯有宗泽、姚友仲、岳飞三人得赐爵位,此乃格外开恩,只因他们皆有护驾勤王之大功。
大宋的爵位分十二等,由高到低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含开国县男)。
岳飞的开国县男是倒数第二等,从五品,地位低于开国子(正五品),远低于国公(从一品)、开国侯(从三品)等。
爵位只是身份象征,虚衔化,无封地,无治民权,也不享受不享有该县税收或管辖权,与唐代实封爵位有本质区别。
说白了就是不值钱,不像大明的爵位,武将封爵的难度,堪比登天。
宋代的爵位授予对象广泛且门槛低,无需显赫功勋,更多作为资历累积或皇帝示恩的工具。
不世袭,待遇微薄,俸禄极低,仅象征性增加月俸,如数贯至数十贯钱,远低于实职官员收入。
崇祯之所以给岳飞赐爵,是为了提升其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