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工部尚书赵鼎,被崇祯寄以厚望。
此刻他感受到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重担,更是陛下那份高瞻远瞩的深远谋划。
记名追责,分设新局,广募能匠,甚至于火器研发,桩桩件件,无不指向大宋军事工业的脱胎换骨。
赵鼎深知,这是机遇,更是考验。
第二日,天光未亮,工部便已忙碌起来。
一道道加盖工部大印的榜文,被吏员们连夜抄录,并迅速送往各处。
榜文言明,工部将重金招募天下能工巧匠,凡对火器铸造、机巧制造有独到研究者,皆可携带作品或图纸,前往工部军器局面试。
榜文上赫然写着:凡被录用者,年俸可达三百贯!
此等俸禄,远超寻常匠人,甚至可与县令之俸禄相匹,足见朝廷求贤若渴之心。
榜文发出,犹如一道惊雷,迅速传遍了大宋的两京一十三省。
金陵府内,坊间巷陌,熙熙攘攘。
当工部的告示被张贴在最显眼的街角,引来无数百姓围观时,一场关于“匠人天价”的议论便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开来。
“天爷!三百贯一年?我没看错吧!”
一位正在茶馆里喝茶的账房先生,放下手中算盘,惊得差点把茶碗摔了。
他一年辛辛苦苦,也不过才赚三五十贯,一个区区工匠,竟能有如此高俸?
旁边一位老铁匠摇了摇头,眼中既有羡慕,也有不解:“三百贯,那是能买好大一块地了!我这打了一辈子铁,哪敢想这等富贵?怕不是朝廷疯了?”
“疯什么疯!”一位见识广些的读书人捻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朝廷这是要重用工匠啊!官家欲革新军械,自然要下血本!三百贯又如何?若是能造出像御营军那等神兵,莫说三百贯,三千贯也值!”
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惊叹,有人质疑,但更多的是那些身怀绝技的匠人们,心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他们世代被轻贱,地位低下,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的技艺能得到如此重视,甚至能与士大夫相提并论。
在千里之外的湖北行省德安府。
德安知府衙门的书吏,是个平日里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小吏。
已正漫不经心地准备将工部发来的榜文张贴出去。
待看清榜文内容时,书吏不觉好笑地摇了摇头,嘟囔道:“这工部也真是的,招募几个工匠罢了,至于把榜文发到全国各地吗?这点小事,也太大张旗鼓了吧?还说什么三百贯年薪,真是可笑!”
书吏的话音刚落,一道沉稳的声音便从身后传来:“将榜文递与本官一观。”
书吏吓了一跳,连忙回头,只见知府陈规不知何时已立于身后。
他赶忙将榜文双手奉上。
德安知府陈规,字正之,年已五十五岁,两鬓斑白,脸上布满岁月的刻痕,却不掩其矍铄精神。
他接过榜文,细细审阅,那原本平静的眉头上,渐渐挑起,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惊喜。
陈规早年痴迷兵家著作,对兵法器械研究颇深,尤其酷爱火器,认为其乃未来战场之决定性力量。
虽身居文官,他从未放弃对火器的钻研。
时值靖康之变后,大宋各地贼寇蜂起,德安府也曾面临严峻威胁。
在一场与流寇的鏖战中,正是陈规力排众议,果敢地运用了他所改进的“火枪”,命六十名府兵手持火枪从西门杀出,并辅以“火牛阵”迷惑敌人,最终奇迹般地逼退了数倍于己的贼寇,保住了德安府。
此刻,看着榜文上那“重金招募能工巧匠,对火器有研究者”的字样,陈规的心头,如同被一把火点燃。
那是积压了半生的抱负,终于看到了施展的契机。
他恨不得立刻启程,前往金陵,将自己毕生所学尽数奉献。
然而,身为堂堂知府,一府之长,要他与那些市井匠人一道,去工部参加面试,这。。。。。。这着实有失体面。
陈规沉吟再三,心中纠结。
他虽不重虚名,但亦知官场规矩,若贸然行事,恐反遭人耻笑,甚至引来不必要的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