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而眼下的“靖康”二字,对崇祯帝而言,却是一根刺。
靖康之变的惨痛耻辱,已将这个年号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今南迁立都,再用此号,不啻自揭伤疤。
李纲在一次早朝上上前奏请:“陛下,自古改元有四因:一则祥瑞降临,昭示天命;二则灾异频仍,以示顺天应变;三则新政肇行,政体更新;四则大捷可纪,彰扬武功,今我大宋两年间,先历靖康之祸,再有南渡之举,朝廷制度与国运皆已更改,改元之事,刻不容缓。”
此言一出,百官齐声称是。
崇祯看着殿中大臣,心中已有定意,但仍令群臣献议:“年号关乎国体,不可草率,诸卿各抒所见,言之有理,朕自会裁定。”
当天,紫宸殿上,文武百官按班列坐,御前的香炉袅袅生烟。
殿门外春风微拂,传来金陵新柳的清香。
第一个出列的仍是宰相李纲,他躬身奏道:“陛下,年号须寓意宏远,以振士气,臣以为,可用‘建炎’二字,建者,建立也,炎者,火德之盛。”
“我大宋承尧舜之火德,如今南渡再起,正是重建炎火之德,昭告天下,虽历百难,国祚未绝。”
赵鼎紧随其后:“李相所言固善,但炎火之意虽盛,亦有炎上之象,恐多躁动之机,不若‘绍兴’二字更妥。绍者,继也;兴者,复兴也。此二字合而为一,正合我朝继承祖宗基业、复兴山河之志。”
御史中丞吕好问拱手而出:“臣以为,改元不可全取祥瑞,而忘却警惕,靖康之祸,正因文恬武嬉,忘战自危,臣请用‘乾定’为号,乾为天,定为安,寓意以武立国、以德安邦,警示后世不可忘北方之耻。”
兵部尚书张俊则直言:“陛下,年号虽为象征,亦可借以安军心,臣请用‘平戎’二字,以示朝廷将荡平戎狄,收复故土。”
大理寺卿出列反驳:“‘平戎’虽雄壮,却偏于一隅之意,年号须兼容文治与武功,不可太露锋芒,臣以为,可用‘永安’。永者,长久也;安者,太平也。此意既可安百姓,又能示天下我朝不再迁徙之志。”
殿中顿时议论纷纷,群臣各持己见。
有人偏好雄壮威武,有人倾向祥和长治,也有人强调继往开来之意。
崇祯帝静静听完众人发言,目光缓缓扫过殿上诸臣。
在他心中,早已有自己的打算。
年号不仅是吉祥的字眼,更是一种历史的宣告。
南迁是一次重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遗忘耻辱。
相反,新的年号,必须既有警示之意,又有奋发之志,既表明要守成,更要力争中兴。
崇祯轻咳一声,声音在殿中回荡:“诸卿之议,皆各有理,但朕以为,建炎、绍兴虽好,却已多见;乾定、平戎则气势虽盛,却难免逼狭。‘永安’虽平和,却恐失我锐气。”
众臣屏息,等着圣裁。
“朕欲取崇祯为年号。”崇祯帝缓缓道,“崇者,高也、尊也;祯者,祥瑞也,此号寓意崇奉天道,致祯于民,既示顺天之意,又寄望中兴之功。”
说白了还是喜欢自己用了十七年的年号。
见殿中鸦雀无声,崇祯又解释道:“更有一层意思,祯虽祥瑞,但若国不自强,祥瑞亦虚,朕愿以此号,日日自警,勉我朝中外臣民,崇德以行,致祯于世。”
皇帝都这么说了,还能咋办?
年号又不是咱们用,是你自己用,你开心就好!
继而百官齐呼:“陛下圣明!”
不多日,改元诏书颁布四方:
“朕惟天地覆载,兆民攸归;历经多艰,国祚未坠。昔者,先朝用‘靖康’之号,志在靖和康泰,然天道有变,民生多艰,朕承祖宗之业,躬履艰险,迁都金陵,重整庙堂。今以崇奉天命,致祯于民,特改元为‘崇祯’,布告天下,咸使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