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毙命的消息,在应天府城内迅速扩散,引发朝野上下的振奋。
崇祯在应天府已驻留多日,尽管朱仙镇一役振奋了军心,但国家危局并未解除。
金国二太子死于大宋,金国必然会报复。
战事暂歇,治国理政的重任便压上心头,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宋都城的未来。
宋金议和,二圣南迁,百官如漂萍,无根之木,再居应天。
在一次常规的朝会上,有臣子率先提出:“陛下驻跸应天已久,虽军务紧急,然宗庙社稷重地仍在东京,臣等请陛下早日还京汴梁,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这一提议,迅速获得了不少老臣的附议。
他们论及东京乃是祖宗基业所在,立国百年,社稷宗庙、帝王陵寝皆安放于此,是天下正统之所在。
皇帝长久离京,于礼不合,亦恐动摇民心。
还京汴梁,不仅能昭示大宋朝廷的稳定与正统,更能凝聚士气,展现守土决心。
崇祯静静听着臣子们的陈述,面无波澜。
他心中深知,还京汴梁之议,是情理之中。
然而,东京城的现实状况,却让他无法苟同。
在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作为屏障之后,东京已是门户洞开。
虽有黄河,但在隆冬时节冰封,根本无法阻挡金人铁骑南下。
去岁金军两次南下,东京门户洞开,城池被攻,百姓被掳,宗庙蒙尘,无不昭示着其防御能力的匮乏。
与其被动挨打,坐困愁城,不如另觅基业。
崇祯心中早已有了定策:南迁渡江,定都江宁府,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大明的龙兴之地。
那座城池,坐拥长江天堑,背靠富庶江南,足以成为大宋再造社稷的根基。
但身为君王,崇祯不能率先提出“迁都”二字,以免被视为畏战怯懦,动摇新立的威信。
他需要一场廷议,让臣子们将这个议题推上台面,再循序渐进,引导走向。
这是崇祯惯用的伎俩。
于是,在第二天的正式廷议上,崇祯将议题明确:“鉴于金国反复无常,东京城防屡受侵扰,今召诸位卿家,共议我大宋都城安置,以及国策走向。”
御前殿堂气氛凝重,百官肃立,等待着首次提出方略的臣子。
首先出列的是宰相李纲。
“陛下,臣以为,当下之急,乃是稳固根基,凝聚人心,东京汴梁,乃我大宋立国之都,是太祖太宗基业所在,是天下人心所系,一旦轻言放弃,恐动摇国本,人心离散,金人更是长驱直入,将我大宋视为无主之地,臣主张,还京汴梁,整顿黄河防线!”
李纲郑重奏道:“东京城虽屡遭兵燹,但其城垣基础仍在,军民尚有守城经验,去岁之溃,非城池之过,乃军心涣散,将领无能所致。”
“如今陛下临危受命,整饬军队,提振士气,已见成效,若能还京,以东京为核心,重整黄河防线,固守要冲,辅以坚壁清野之策,金人铁骑即便南下,亦无法再如入无人之境。此举能向天下昭示我大宋坚守故土之决心,稳定南北局势,为日后反攻积蓄力量。”
李纲的建议,维护了传统与正统,也考虑了实际的军事部署,获得了不少文官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