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穿越崇祯上吊开局 > 第171章(第1页)

第171章(第1页)

第171章

改元诏书颁下的那一日,金陵城内外如同过大节。

自清晨起,城门上悬起了鲜红的绸缎与金字横幅,绣着“崇祯元年”四个大字。

鼓楼晨鼓三通,钟山之下的百姓早早聚集在主要街道两侧,等待皇帝车驾出宫,主持改元大礼。

紫宸殿前,御道铺设青石与红毯,金吾卫列阵两旁,银甲反射着冬日的阳光,宛如一片流光阵列。

内侍捧着香炉,烟雾袅袅,掺杂着沉香与麝香的味道。

辰时正刻,崇祯帝身着十二章冕服,冕旒垂面,缓步自行宫而出,左右李纲、赵鼎、孙傅等执简随行。

金陵的百姓第一次亲眼目睹南迁后的皇帝,街道上的呼声如潮:“万岁!万岁!”

至午门外设有临时高台,御书“崇祯”二字悬于上方。

崇祯帝登台,面向南方百姓、北望旧土,亲口宣诏:“自今日始,改元崇祯,朕与卿等共勉,复我山河!”

台下顿时山呼海应,百姓跪拜如波浪起伏,连远处的船夫也停下橹声,站在船头高声应和。

对崇祯而言,这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年号,而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刻痕。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改元不仅是朝廷的事,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坊间的酒肆茶楼里,画师已经赶制新年画,画面中一面是金陵新城的工地,一面是皇帝登台的威仪,上书“崇祯改元,天下更始”。

妇人们在市集上购买新铸的钱币,铜面闪亮,字口分明,手里掂着,都说这是新气象的好兆头。

有年长的老者捋须感叹:“靖康啊,老夫听名便心酸,如今换了年号,这才像是个新的开始。”

年轻人则在茶摊上拍案说:“皇上既有志中兴,我们这些小民也得拼上力,修城种田,等着收复汴京的那一日!”

金陵城外,沿江各码头挂起了彩旗,船队的桅杆上写着“崇祯元年开运顺风”的红条幅。

漕运商贾往来其间,皆以此为谈资。

改元的诏令由驿骑飞传四方,不出十日,江南各路、福建广南、川峡之地的守臣纷纷遣使进京贺表。

来自临安的转运使在表中称:“陛下南渡,天命所归,改元崇祯,祥光满野,百姓相庆,市肆焕然。”

福建漕司的使者则以闽南歌谣化为贺辞,唱道:“崇者高也,祯者瑞也,高瑞临门,福泽千家。”

虽然口音略重,但殿上听得人人莞尔。

岭南的使臣还带来了一对罕见的白鹤,声称是南海海岛所获,以为祥瑞。

百官观之,鹤羽如雪,脖颈修长,行走时举止从容,正合“祯”字之意。

最远的贺表来自蜀地成都,沿嘉陵江、长江漂行数千里,才由信使捧入紫宸殿。

表文用蜀锦包裹,封皮书写“千里贺新元”,以示山川虽远,心向中枢。

文臣们也不甘寂寞,各出诗章,以颂新元。

李纲在朝贺诗中写道:

“江南新市鼓声喧,紫气盘空接远天。崇德惟求安社稷,祯祥当应在民间。”

赵鼎则用更为雄壮的笔调:

“北顾中原恨未伸,南都暂驻整精神。崇名不负三千里,祯岁还看十万军。”

御史中丞吕好问的诗则带着劝勉之意:

“年号改时须改政,民心向处是天心。欲知祯瑞真无尽,政简刑清万姓钦。”

这些诗章在宫中传阅后,内侍抄写副本,张贴于市井,让百姓同看同诵。

茶楼里有人高声朗读,孩童也学着背诵,街巷间一时间弥漫着浓浓的节庆与期待。

庆典持续三日,城中夜不闭户,灯火辉煌,秦淮河畔的画舫竞相张挂彩灯,映照着水面波光。

第三日晚,崇祯帝在显忠寺的后园召集李纲、孙傅等少数心腹。

月色如水,他缓缓道:“今日城中欢腾,朕亦欣慰,但年号虽定,工事方始,燕雀湖的皇城,要两年可成;收复中原,恐要更长,朕取崇祯二字,不为虚喜,而是日日自勉,不忘国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