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淡淡地说:‘亲爱的华生,我一直都在。’”
他停在这里,没有继续。他知道,这句话之后不能再有任何解释。就像莱昂纳尔说的:“一旦说破,魔法就消失了。”
但他还加了一段极短的尾声:
>“案件告破后,我重返伦敦。某日整理旧物时,无意间翻开福尔摩斯的笔记本,一页夹在《刑法汇编》中的便条滑落出来。上面写着:
>
>‘计划代号:影行者。
>
>第一阶段:切断通讯,制造缺席假象。
>
>第二阶段:引导调查方向,诱导对手暴露。
>
>第三阶段:利用叙述者盲区,完成最终伏击。’
>
>落款日期,正是我启程前往达特穆尔的前一天。”
这一段,将成为全书最冰冷的一击。
读者会意识到:这场追捕从来不是即兴发挥,而是一场早已写好的剧本。华生不是主角,而是演员;他的恐惧、疑惑、判断失误,全都被纳入计算之中。而福尔摩斯,既是导演,也是观众,静静看着一切按预定轨迹上演。
柯南?道尔合上手稿,望向窗外。晨曦初露,塞纳河上的雾气正在散去,仿佛昨夜的一切阴谋与诡计,都被阳光蒸发殆尽。
他知道,这部作品将改变人们对“侦探小说”的定义。
它不再是简单的“谁杀了人”,而是“我们如何相信我们所读到的”。它挑战了叙述的权威性,动摇了记忆的可靠性,甚至质疑了“真实”本身的存在基础。
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从模仿到创造,从助手到大师。
几天后,他将修改后的手稿交给莱昂纳尔。
老人花了整整一夜阅读,次日清晨召他前来。
“你做到了。”他说,声音罕见地带着一丝颤抖,“你不仅写出了一个故事,你还构建了一个系统??关于欺骗、认知与权力的系统。”
柯南?道尔只是点头。
“你知道最可怕的部分是什么吗?”莱昂纳尔缓缓说道,“不是福尔摩斯的缺席,也不是管家的阴谋,而是……华生到最后都没有真正理解发生了什么。他看到了结局,却看不到过程。他记录了真相,却不知道自己也被算计在内。”
“所以他依然是可靠的叙述者?”柯南?道尔问。
“正因为他不可靠,才显得可靠。”莱昂纳尔回答,“人们相信他,正因为他的诚实。而他的诚实,恰恰成了最大的谎言。”
两人陷入长久的沉默。
最终,莱昂纳尔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全新的稿纸,递给他。
“现在,”他说,“写下一个不属于我的故事。”
柯南?道尔接过纸张,感受到那未书写的空白所带来的重量。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柯南?道尔,福尔摩斯的执笔者”,而是“阿瑟?柯南?道尔,文学世界的缔造者”。
他回到家中,点燃壁炉,拿起羽毛笔,蘸满墨水,在第一行写下: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怀疑自己的记忆。”**
然后停下,微笑。
他知道,新的传奇,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