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主要港口建立加工区,就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第二,鼓励工匠创新,对开发新产品的给予奖励。
第三,加强品质管理,维护大明商品的信誉。
第四,建立商品展示中心,让各国了解我们的产品。
“记住,”
他强调,“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贸易,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傍晚,他登上海外事务部的塔楼,远眺南方。
“看到了吗?”
他对随行的官员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景象。”
“殿下远见卓识,”
杨士奇感叹道,“这短短几年,就让大明的海上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夏的紫禁城,处处生机盎然。
朱瞻基在御花园里接见了刚从西洋归来的王小虎一行。
这支远航船队不负重托,不仅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还带回了大量宝贵的信息。
“殿下,”
王小虎呈上厚厚的航海日志,“这是我们的详细记录。”
朱瞻基翻看着日志,眼中流露出欣慰的神色。
这些年轻人不仅完成了贸易任务,还细致记录了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
“说说最重要的发现。”
王小虎立即汇报:“最大的发现是,西方各国正在加快海上扩张。特别是佛朗机人,他们在研究新的航海技术,想要开辟到东方的直接航线。”
“果然如此。”
朱瞻基若有所思,“他们终究会来的。”
“不过,”
王小虎补充道,“我们还有优势。目前我们的航海技术和商贸网络都领先他们。关键是要保持这种领先。”
朱瞻基点点头:“说得对。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创新的原因。”
他转身问随行的官员:“海洋研究院的进展如何?”
“回禀殿下,”
郑和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新式航海仪器、改良船型、防腐技术等都有突破。而且……”
他特别强调:“最近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望远镜,比西方的还要清晰。”
“好!”
朱瞻基很满意,“科技创新才是根本。要加大投入,广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