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先生误会了。”
朱瞻基正色道,“我们此来,不是为了追究什么,而是想请教。”
“请教?”
“是的。”
朱瞻基指着图纸,“这些航线的记载极为详细,显然是经过反复实践的结果。我们想知道,贵府可还保存着其他类似的资料?”
赵老沉默片刻,突然问:“大人可知我家先祖是何人?”
“略有耳闻。”
朱瞻基说,“元末时曾任过市舶提举,是当时有名的航海家。”
“没错。”
赵老叹息,“我家先祖云游四海,积累了大量航海经验。这些都记载在他留下的笔记里。只是……”
“朝廷更替之际,我们不得不隐姓埋名。这些年来,不知多少人打我们家这些资料的主意。”
朱瞻基若有所思:“是‘海上堂’的人?”
赵老一惊:“大人怎么知道?”
“我们最近正在调查这个组织。”
朱瞻基解释,“他们似乎对各种航海资料都很感兴趣。”
“确实如此。”
赵老神色凝重,“这些年他们多次派人来逼我们交出资料。要不是……”
他看了看儿子,“要不是明儿懂些拳脚功夫,只怕早就……”
“爹!”
赵明急忙阻止父亲继续说下去。
朱瞻基心中一动:“令郎也懂航海之术?”
“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研究这些。”
赵老露出欣慰的神色,“不但熟读先祖留下的笔记,还经常偷偷出海实践。”
“原来如此。”
朱瞻基站起身,正色道:“赵老先生,我这里有个提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人请说。”
“我们正在太仓筹建一所航海学堂,专门培养航海人才。想请老先生出山,担任顾问。至于令郎……”
他看向赵明,“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来学堂任教。”
“这……”
赵老迟疑道。
“爹!”
赵明突然说,“这是好事啊!咱们家的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用来教人的,如果能在学堂里发扬光大,岂不正是先祖的心愿?”
赵老陷入沉思。朱瞻基也不催促,只是慢慢喝茶。
良久,赵老才说:“大人,容我带你们去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