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台前,江屿的身影己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时刻绷紧如弓。
穿着舒适的深色开衫,头发己见银丝,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只是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与洞察。
屏幕上,一位来自西部边陲小城的年轻外科医生,正在“屿影MAX”系统的引导下,
进行一台模拟的“超高位胆管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终极难度手术。
汗水浸湿了手术帽边缘,神经反馈曲线在高压警报下剧烈波动,几次濒临“红线”,
但年轻医生咬紧牙关,凭借着在基层练就的坚韧和在中心淬炼出的技术,硬是稳住了操作!
“注意右后象限,门脉分支变异点!AI预测偏移量0。2毫米!”江屿的声音通过通讯系统平稳响起,没有催促,只有精准的提示。
年轻医生深吸一口气,手上动作微调,精准避开危险区!
“好!”江屿微微颔首,“血管吻合,用‘江氏三定点稳定法’,减少震颤。”
模拟手术最终成功完成。
舱门打开,年轻医生如同虚脱般走出,但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兴奋光芒!
看向主控台前的江屿,深深鞠躬:“谢谢江老师!”
江屿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却带着力量:“做得很好。
记住这种感觉,把这份稳定和精准,带回去。你们那里,更需要这样的技术。”
这样的场景,在培训中心己是常态。
江屿亲自授课的时间少了,但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更注重在关键时刻点拨方向,在年轻舵手即将触礁时稳稳扶一把舵轮。
江屿不再追求培养更多能完成“江氏西级手术”的超级精英,而是致力于将“极限外科”的理念和核心技能模块化、下沉化,
让更多基层医生掌握“保命”、“救命”的关键技术。
江屿主持修订的《基层医院急危重症外科处置标准化手册》,图文并茂,操作步骤清晰到毫米,被基层医生奉为“救命宝典”,印刷量破百万册。
江屿的学术思想,也在经历着从“技术输出”到“体系构建”再到“哲学凝练”的升华。
江屿也不再频繁发表论文,而是将毕生所学、所思、所悟,倾注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生命系统的外科干预:平衡、修复与再生》。
这部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指南,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深刻剖析外科医生如何在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中,
进行精准、可控、符合的干预,最终达到修复损伤、重建平衡、甚至诱导再生的目标。
书稿完成那天,江屿站在书房窗前,看着楼下花园里嬉闹的外孙,第一次感到一种知识传承的圆满。
这部书,是江屿留给这个世界医学界最后的、也是最厚重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