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后,胡善祥将吓晕过去的朱高煦泼醒,丢回座位后,点开了解析视频。
[永乐十年(历史上是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率军亲征草原,由此拉开了他五征漠北的大幕。]
[第一次北征,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杀入草原,在飞云山大战中,明军击破了五万蒙古铁骑,斩获敌人百余人,后蒙古鞑靼部畏惧明军之威,派人乞降,后向明朝称臣纳贡。]
[这一次北征,明军看似赢了,可与损耗的军资相比,战绩方面却有点拿不出手了,可以说明军完全是做一次亏本的“买卖”。]
朱棣:那个,朕也不想啊,谁让鞑靼太能躲了呢。
朱高炽:可不是嘛,耗费了那么多军资,心疼死我了!
朱棣:“咳,接下来的几次北征都还没发生过,你们几个要仔细看,就当总结经验了。”
“是,皇上!”x4
[永乐十二年,朱棣开始了第二次北征,也是他五次北征中,获得成果最大的一次。]
[明军深入草原,在图拉河处,以五十万对三万瓦剌大军,最后击败瓦剌,毙贼数百人,杀王子十余人,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朱棣班师回朝。这一次北征,明军又赢了,可自身伤亡也很大。]
[永乐二十年,朱棣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蒙古阿鲁台所部,也就是第三次北征。可还不等朱棣等人到达草原,阿鲁台部就提前得知了消息,由于实力的差距,阿鲁台部不敢跟明军正面冲突,首领丢下大批辎重,还有部落里的女人和孩子,带着部众连夜逃亡了。]
[本来朱棣还想继续追击阿鲁台的,但由于后勤等问题,只能班师回朝。这次征讨的战果除了俘虏一些老弱病残,收获一些牲畜外,明军就只杀了数十人敌。]
朱棣:所以朕这次白跑了一趟?
朱高炽:钱啊!打水漂了!
朱高燧:哼!那帮蛮子胆小如鼠,不足为惧!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第四次北伐,征讨阿鲁台,结果大军还未出征,就听闻阿鲁台已经被瓦剌所败,一时间明军驻师不进,后朱棣准备去打一下鞑靼,结果瓦剌部落跑了。]
[同年十月,朱棣于上庄堡接受瓦剌首领也先土干的投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朱棣班师回朝。这一次,明军这次别说歼敌了,连根羊毛都没捞着,血亏!]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了第五次北伐,人数还是三十万,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出征漠北。]
[这一次,得知朱棣来了,敌人又跑了,还派小股部队反复挑战明军,消耗明军的军事力量,虽然最终明军打退了敌军,但自身也损失惨重,朱棣本人也在回朝途中病逝。这一战,明军的牺牲与战果也完全不成正比。]
大明风华(58)
[在这里咱插一句,朱棣动不动就带几十万大军出征,负责监国、筹集粮草和物资的太子一定很头痛,很心累吧?还有,咱就搞不懂了,草原的地势本身就不适合大部队作战,朱棣不会不明白这一点,那他带这么些人过去,是为何?难道是想用人数把敌人吓死吗?他就不心疼花出去的大把银钱?]
朱高炽:仙人懂我啊!盲猜,我之所以在位时间短,一定是累的,还有,爹啊,您可长点心吧!那些军资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花一文少一文啊!
朱棣:“……”仙人说话真是太刻薄了!
不过下次出征,他确实不打算带那么人了,有了木柄手。雷,只要几万精兵就够那些蛮子喝一壶了。
[朱棣五次北征,数次无功而返,劳民伤财,虽然看着战果不大,但实际上还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自战国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屡次冒犯中原,很多朝代都为了抵御他们,付出过惨重的代价,由此得知,中原王朝想要征服草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朱棣五次北征的意义和功绩,绝对不是以杀敌数量来评定的,他几次北征,很大程度上威慑了蒙古人,维持了草原上的势力平衡,也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大明边境的安全。]
“仙人还是给朕留面子了。”朱棣暗道。
朱棣心里明白,严格来讲,他的五次北征其实都是很失败的,没有将蒙古各部彻底打服,他病逝前,一定很不甘心吧。
罢了,他不是输不起的人,知耻而后勇,如今一切都尚未发生,他还有机会,大明也还有机会,等他再次北伐,绝对不会再“输”的。
胡善祥:“第二题,明宣宗朱瞻基短命的最主要原因是哪个?”
“甲:战场受伤,伤了根基,乙:处理朱高煦跟朱高燧叛乱,过度耗损心神,丙:兢兢业业处理朝政,耗费心血。”
又被拉出来鞭尸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仙人,你够了啊!
“瞻基短命?仙人终于提及这个话题了!”
朱高炽激动的一把拉住了大儿子的手,眼里更是噼里啪啦的往下掉,“我可怜的孩子啊!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你以后一定引以为戒,呜呜呜~你要是有个万一,让爹和你娘可怎么活啊!”
“爹,您别哭啊,儿子现在不是没事嘛!您放心,儿子一定会注意的。”朱瞻基轻声安慰老爹道。
朱棣:“瞻基啊,你爹说得对,你现在代表的可不止你自己,还有大明的未来,怎么小心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