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上台后就发现,白银目前的产值虽小,可这个产业,对于生产相对比较集中的美国西部七州(犹他、爱达荷、亚利桑那、蒙大拿、内华达、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州。)却很重要,而来自这七个产银州的参议员,控制了参议院中17的投票权。
以这些州的议员尤其是罗斯福本党即民主党的议员为核心,再包括铜、铅、锌等以白银为副产品的生产者,就形成了所谓的白银集团(silverbloc),他发现只有取悦白银集团,才有可能顺利通过很多政策或者法案。说白了,白银集团以白银为名,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贵贱金属的生产集团,而且还拥有很强的金融界实力,摩根也在背后支持他们。
白银集团雄厚的背景,让罗斯福不敢怠慢。而且他觉得这正是一个机会,远东的民国最近几年经济形势似乎还不错,也许正是通过白银价格的变化,来收割一茬的机会,可以弥补一些国内经济危机的损失。
皮特曼是来催促罗斯福,尽快通过《白银法案》的。
罗斯福承诺,他会很快签字,将法案提交参众两院尽快表决,争取在6月之前,让《白银法案》生效。不过他对于皮特曼的催促,还是有点不耐烦,老家伙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皮特曼曾经威胁他,说如果总统不提高对白银生产者的补贴,他就会要求参议院不对罗斯福推动的“中立法”进行表决。这让他很不悦。
《白银法案》的核心内容,是授权美国财政部自己决定各个阶段的收割价格,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者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后,停止收购,而1934年5月1日后,美国国内的白银价格不得低于每盎司0。50美元。
都是政治人物,虽然两人各自都不喜欢对方,还是言谈甚欢,大家达成了一致。
《白银法案》的内容已经泄露,难怪白银的价格开始节节向上,美国的金融家们,从摩根到小混混,都开始摩拳擦掌,5月后,白银的价格迅速攀升到超过65美分,而这个时候民国的银价,则是在40美分出头,巨大的差价,使得西方列强的各国银行,都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他们纷纷收购大洋和生银,运往美国,而民国的白银储备,就像是一座水库,蓄水的大坝突然被爆破崩塌,大水一涌而出,水库的水位开始迅速下降。
1934年6月,美国正式批准《白银收购法案》。民国的经济大灾难,开始了。
李思华给金融小组的命令,是从65美分以上,就开始逐步出货,整个出货时间,规定的是6个月左右,即到1934年底,应该完成全部抛售。特殊情况下,再延续3个月。
之所以不等到所谓1美元以上的高价,是李思华和金融小组都认为,他们储存了太多的白银,使得全球白银的可出售储量,恐怕还远远超过了美国财政部的预计,所以他们不应该等待财政部的高价收购,而是从风潮的开始,不仅卖给财政部,也卖给那些炒作白银的家伙。
7月的一天,仁安羌非常炎热,李思华坐在大榕树下,树荫覆盖了四周,遮掉了太阳,可她还是热得头上冒汗。
她阅读着民国的几份报纸,心里慨叹了一声,这个国家,现在真的是多灾多难。
自从《白银法案》公布后,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全无,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城市出口工业萧条。白银大量外流下,逐渐形成贸易逆差,已经开始有大量企业破产。
她摇了摇头,这个时候,根据地并没有力量去拯救民国的经济。她把注意力转向了工作。
李思华来视察仁安羌油田的。经过近1年时间的扩建,仁安羌油田的产油量,已经扩大到了年产原油200万吨。加上紧急建设的其它4个陆地油田,缅甸5个油田的总产出,差不多达到了每年300万吨。而接下来还有5个油田,正在建设中,总的计划,是要让缅甸在1937年抗战前,达到每年700万吨的产油量。
700万吨的产油量,几乎已经足以支持以坦克和卡车为主的大规模机械化,日本在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后,每年的耗油量大概是350万吨。到1939年,除了美国产量是1。7亿吨以外,其余全球第二的产油国是苏联,产量是3000万吨。德国在二战中,主要依靠的是罗马尼亚的石油,而罗马尼亚在1939年的产能,只有620万吨。所以700万吨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很不小了。这还是因为李思华他们从美国获得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一些石油开采技术的缘故。
通过吸收从美国引进的相关科技,以及吸纳了一些美国的技术人员,仁安羌油田的技术水平,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很先进的,广泛采用了人工增补油藏能量的注水开采技术,使得石油的最终采收率,从原来的15%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25%左右,一举提高了60%的比例,产能得以大幅度提升,与这项新技术的成功采用关系很大。
在最新石油科技的掌握方面,也有进展,以电测方法为中心的测井技术,以及对超过2000米深的深井钻井技术,都在发展中。
这主要得益于,完整地获得了原来仁安羌油田的技术团队,这些英国人,被要求继续服务三年,不过有高薪聘请,这让他们无奈之下还是同意了,清高地不拿钱,反而要主动去吃一颗花生米吗?而工业技术学校大批毕业学员的入驻,使得新的工业团队,对于已有开采的基础技术,掌握得很快很扎实,少数聪明肯干的学员,现在已经是熟练的工程师了,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
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道干线,是美国于1874年建成的,从宾夕法尼亚油田到匹茨堡的管线,属于哥伦比亚管道公司。管子直径76.2毫米,全长60英里(约96.5千米),日输油能力是3500桶(约17.5万吨/年)。从此以后,管道输油开始蓬勃发展。目前最新的美国输油管道,是怀俄明州的一条12英寸的输油管道。
从仁安羌油田开始,输油管道也开始了建设,实际上,由于近年各方面技术的突破,使得管道的口径并不成为限制,主要的技术除了沿途的增压泵站,还有对管道的防腐防锈。这些技术,目前进口没有阻碍,技术也已经取得,正在大工业基地中仿制。
所以这次李思华决策的“滇缅输油管道工程”,是一条当时的“大口径(BigInch)”输油管道,管径24英寸,计划要达到每年400万吨以上的输油能力,即将仁安羌和几个油田的原油都通过输油管道,大部分输往内地,因为未来的机械化战场,在中原和北方。
管道主线起于仁安羌油田,计划进入云南保山,然后到经楚雄、昆明、曲靖,到贵州的六盘水、安顺、贵阳,最后再进入湖南怀化。整体上,这是一条“南线”,未来拿下四川和陕西后,两省有石油资源,那就是一条北线,未来再把这两条管道打通,就可以实现一个西南方向的初步输油管道网络。
这条管道与前世李思华知道的中缅石油管道,大体上的方向还是类似的。前世2015年贯通的中缅石油管道,起于若开邦的皎漂港东南,经曼德勒北上,从瑞丽入境,经过楚雄、昆明,到贵州安顺,终点在重庆。前世的这条管道,更多的考虑是西南民生需求。而当下的仁安羌管道,则考虑的主要是战争需求。
这条管道长约2000多公里,修筑的难度不小,沿途翻山越岭,未来沿途乡寨对整条输油管的保护,会是当地民兵一个重要的职责。全部计划,要求在1937年中抗战爆发前完成,工期大约3年。
从1933年7月开始修筑的滇缅公路,经过到1934年中一年的抢修,在几十万人的筑路大军的努力下,已经基本贯通到保山,在云南境内,是用了翡翠商人们自己修筑的名义,期间当然混杂着特种部队对当地豪强官吏的生命威胁,以及一些贿赂。
这条从帕敢到保山的公路,长达400多公里,大多数是山路,修筑的难度很大。不过相对于李思华前世知道的历史上滇缅公路,修路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历史上国民党修筑的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筑,动用了20万民工,工程师200余人,公路以昆明为起点,经瑞丽、畹町,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整个公路,花了9个月时间就贯通,奇迹的是,完全没有筑路机械,全部靠民工徒手,为了抗战,各省人民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所以现在的滇缅公路,级别就比历史上好很多,这是一条几乎20米宽的大道。沿途都大致达到了后世二级公路的水准。所有的路基,都开挖填埋混泥土砂石,表面覆盖渣灰,足以承载此时的重型坦克行驶。各油田所产沥青,正在部分路面上使用,未来整个滇缅公路,会变成一条全沥青路面的公路。
第79章工业之难与改善
1934年毕业的第二批工业技术学校的学员,人数达到了14万,其中5万由美国归国,而其余9万是在海南本地培养。还是在海南留了2万,其余的12万,全部分配到缅甸各工业基地,以及部门工厂。
这让李思华感觉松了一口气,加上一届的10万毕业生,现在缅甸,已经有22万经过3年制教育的初级技术人员了,再加上当初从缅甸调遣的10万熟练技工。这就撑起了目前缅甸所有重要的工业项目的初级技术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