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征途启航有感 > 第44章(第2页)

第44章(第2页)

7月27日,“缅华联合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冯百驹担任首任政府主席。李思华仍然没有在政府中任职,她和同志们商量后,总和缅甸及海南的党组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华总支部”,作为根据地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她出任总支部的总书记。之所以叫“西华”而不是“缅琼”,是因为已经将云贵攻略考虑进去。

对军队也进行了改组,整个军队的公开名称,是“缅华人民革命军”,内部则称“西华人民革命军”,曹子卿任总司令,而徐向前、叶勇任副总司令,李思华自己,兼任总政委,她的副手,是袁国屏,任副总政委兼总政治部主任。

解放军包括现役部队在内,再加上即将成军的部队,陆军高达47个师,总计约76万人。除了一个教导师和一个特种师,其余45个师,编成了15个军。

我党领导的部队,相对于此时的西方列强,一个最大的优势是,运行的成本较低。例如英国或美国军队,在薪资上是巨大的负担,甚至还超过了军备的花费,迄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的偿付,都让他们的财政不堪重负。

1932年9月,美国还发生了镇压老兵的军事行动,17000名美国一战老兵,携家带口共4万7千人,前往美国首府上访,抗议生活无着落。而美国总统胡佛,命令麦克阿瑟负责驱散抗议老兵,由巴顿负责执行。这两个二战名将的前期,并不光彩,依靠着镇压老兵而平步青云。

这正是英国和美国在二战前,不愿意扩军的真实原因,倒不是因为负担不起军备,人力成本的开支,才是让他们害怕的根本原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是和平阶段,如果不是类似后世历史上,美国要维护全球霸权这样的需求,资本主义可是不愿将资本,浪费在养兵千日之上的。

我军处于革命期间,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在经济上战士们在意的不过是自己的家人,能不能被地方政府照顾好,而士兵们只享有津贴,而不是与社会相比都更高的薪资,自然扩军的能力,与西方列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革命军最主要还是得益于李思华的钞能力,就长期而言,缅甸这些地区的经济尤其是工业能力,必须发展起来,否则这样的军队规模,她长期也撑不住。即使只是军械装备和高规格饮食这两项,每年耗费也都是天文数字。

为了继续迷惑美国等西方列强,新生的政权,并没有对外去强调共产主义的特性,而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政权属性,在这个年代,“社会主义”并没有与共产主义被完全等同,总体上在西方社会也属于“美称”,就连希特勒,都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他的党就叫“社会主义工人党”,强调社会主义和工人两个属性,看似与共产党相似,其实是德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

所以后来在美国人来缅甸调查时,也没有把缅华政权,与苏联政权认为是同类,因为缅华政权不仅强调社会主义,而且还允许私人企业和私人经商,所以这被他们认为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没有立即给予极大的仇视。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美国,自己都还顾不上来,多少美国的“大师”和学者,由于经济大萧条,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都处于高度的怀疑中,甚至有些未来的反共大师,这个时候都公开表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都可能是必要的选项。这个阶段,也是共产主义在美国自身最兴盛的时代。

英国的议院和内阁,关于缅甸问题,最近已经是不知多少次,吵得不可开交了,然而老狐狸们都还在等待清晰的情报。

到7月中,终于有比较清晰的情报了。

军情局的追踪,线索是很清楚的。由于“叛军”超过16个师的武装,都是美制,如此巨大的供给,在美国最近这几年肯定也是罕见的大单,通过与美国军工界的关系,不难追索出线索。

果然,军情局发现,美国军工界并没有瞒他们什么,爽快地对他们承认,最近3年通过美国的安华集团,向亚洲出售了差不多45个1。6万人师的陆军装备,以及少数空军装备,采购金额高达近5亿美元。军情局的人员,甚至拿到了具体的武器编制。

单单这个情报,就让英国高层基本上绝望了,根本不是16个师或者20个师,而是高达45个师的现代军队!英国人疯了,也不会去将自己大部分的国力,消耗在缅甸这样一个鬼地方,去和这样一只大军进行国战。缅甸已经完了,剩下的是让帝国如何体面地退出。在不少老狐狸的心中,已经是这样的思维了。

军情局继续的追查,发现所谓“缅华政府”,其军事力量的领导人叫李力胜。而向他们提供军事装备的美国安华集团,其首脑叫李思华,是个年轻女子,据美国军工界的传言,两人似乎属于同一个家族,与民国西南军阀们关系密切。

疑似缅华方面,是这个李家以李力胜为政治领袖,而以李思华为赚取资本的经济组织首脑,所进行的组合。显然,这个组合到目前为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关于李力胜,几乎没有资料,对他尚属一无所知。而李思华,则已经是美国著名的传奇人物,尤其在金融上,几乎被称为神。

关于李思华在美国的资料,被英国军情局搜集了一大堆。麦克唐纳首相仔细阅读了这些资料,他也不由得感慨,这是何等精彩的财富故事!这个女人在大萧条之前,就能精准判断,及时脱手,大赚利是。她居然还曾经利用英镑脱离金本位贬值的机会,在英镑上大赚了一票,这让他感觉五味杂陈,原来大英帝国,也曾经被李思华用金融手段,薅过羊毛。他不由得有点自嘲,原来这只“叛军”实力的一部分,其实是大英帝国自己提供的?

军情局认为,很难通过美国的关系,在美国对李思华和安华集团实现重大打击。因为这个安华集团已经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的德州财团的重要成员,与美国军工界、农业界、金融界等上层关系错综复杂。

在他们获取李思华的情报时,军工界的人就曾经直接警告他们,美国军工界,是不会容忍英国试图切断与安华集团的军工贸易的,这几年,李思华的订单几乎养肥了半个美国军工界,即使现在高峰过去,但仍是他们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其实,接下来李思华每年只会从美国军工界采购最新型的武器装备了,而且在技术上,会更侧重于德国。

根据情报,李家首先占据了民国的海南岛,将那里发展成为一个跳板基地,他们在海南也进行了一些工业建设,至少知道已经开发了一个大铁矿,有年产高达100万吨的钢铁生产,以及完整的煤钢化综合生产基地,还有军工生产基地。

海南岛也许是威胁李家的一个筹码,因为这个岛四面环海,是个孤岛,但毕竟面积达到了3。4万平方公里,经过李家的多年建设,其自给能力不能小觑,而且反登陆的军事力量肯定非常强,虽然其海军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美国产的破烂炮艇。但陆军完备,空军也已经建成。帝国能做的,最多是派出舰队,从海上打击该岛,要登陆的话恐怕要动员至少15万陆军部队以上。

麦克唐纳思考着,恐怕这个李家的弱点,就是缺乏海军了,现在这也是英国唯一的筹码。但其实也只是威胁的筹码,难道真的派一只大舰队,去封锁缅甸和海南的海岸,那样的耗费,在当下的财政上,简直是不可思议。没等到把缅华耗死,可能英国自己就撑不住了,而且,现在也不是时候,德国的希特勒上台后,对英国的威胁很大。

想起希特勒,麦克唐纳就不由得叹气。英国和法国这些年利用战胜国的地位从德国吸血,这样的美好日子结束了。而且这个希特勒非常有能力,上台后一方面发展德国国内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大力地投入发展工业,尤其是军备。而且他的纳粹党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此时几乎被希特勒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

这样厉害的家伙,难怪能取得德国的独裁权了,在他的领导下,德国明显已经要摆脱英国和法国的桎梏。德国才是英国的大敌,哪里有余力去顾及远东呢?只要印度安全,没有什么不可以暂时舍弃的。他内心下了决定。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在思考着李思华和安华集团。

对他来说,这是一件极为意外的事件。李思华背后的力量,一跃而击败了英国人,即将主导缅甸,这简直是匪夷所思。英国人还是全球的霸主,他们怎么做到的?

这些天他让情报机构仔细调查了李思华,结果让他大为惊叹。原来因为司徒美堂的事情,他认识了李思华,但两人并没有保持社交联系。罗斯福专注于政治,他对于商业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那个时候,李思华在美国人的眼里是一位大商人,所以彼此的世界不同,虽然他偶尔听说李思华已经成为某种传奇,但基本上没有引起他的太多好奇,美国传奇的商人多呢。

而现在,李思华真正引起了他的关注,这无疑不是一位商业上的普通女子。在他阅读来自调查局BOI(FBI的前身,BOI到1935年改名为FBI,即联邦调查局)李思华材料的时候,这些信息不能不让他震动。这件事同时引起了调查局的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的兴趣,他亲自拜访了麦基逊等熟悉李思华的财阀们,在他与罗斯福交谈的时候,评论李思华说:“绝对的商业天才,不过应该一开始,就不是在做单纯的商业。”罗斯福现在确信如此。

按照BOI的调查,李思华在美国并没有进行什么违法的行动,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源于她的商业天才,与她有关的企业,也都是某种实业的正常经营。当时的安利传销,并不被看作是违法。唯一可以抓到她把柄的,也许是与她有关的墨西哥黑帮渗入德州,不过哪一个美国富豪,屁股是干净的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