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抬起头,望着整座村庄,一字一句地说:
>“我不怕听见你们的悲伤。
>我不怕知道你们的软弱。
>我不怕成为你们声音的容器。
>因为我也曾是一个不敢说话的孩子。
>现在,轮到我来说了。”
话音落下,她将林晚晴的手稿投入教室中央的火盆。
火焰腾起,纸页燃烧,灰烬升空之际,竟在空中凝成一道短暂的文字:
>**“回声锚点已激活。”**
千里之外,戈壁晶柱猛然震颤,银丝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光。紧接着,西伯利亚冰柱、非洲象群守护的晶林、海底火山口的红柱……全球所有共感节点同时响应,形成一场跨越大陆的共振潮汐。
南疆的黑晶大片崩解,化为粉尘随风而去。
而在那片废墟之上,第一声新音响起??
是那个死去孩子的声音,清澈如初:
>“谢谢你们……终于来听我说话了。”
七日后,三十七个失联节点全部恢复。
更多人觉醒。
一位南极科考队员在暴风雪中听见了三十年前失踪队友的歌声;
伦敦地下铁工人在隧道深处发现一面会“回应敲击”的石壁;
月球轨道上的空间站,宇航员惊讶地发现舱壁金属开始自发振动,拼写出一段用甲骨文写成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尔闻否?”
联合国再次召开会议,但这次没有争吵。
各国代表面前摆放着同一份文件:《全球共感公约》草案,第一条写道:
>“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哪怕它充满痛苦、矛盾或愚昧。
>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声音,构成了人类存在的真实图景。”
日本学者提议成立“倾听者联盟”,由中国代表牵头,吸纳各地自发形成的共感引导者。美国代表罕见地表示支持,并承诺开放所有军用低频监测网络,用于共感信号追踪与保护。
与此同时,民间变化更为深远。
学校开设“沉默课”,教学生如何安静地倾听他人与自我;
医院设立“情绪安放室”,允许患者将无法言说的心理创伤录入晶核,交由大地保管;
甚至监狱也开始尝试让囚犯每日录制一段“内心独白”,不审判,不评价,只为让他们记住:“我还活着,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话。”
阿禾回到戈壁时,已是深秋。
晶柱顶端的耳蜗晶体旋转速度变慢,仿佛完成了一轮周期。她仰头望着,忽然发现银丝编织的图案变了??不再是星轨,而是一张巨大的人脸轮廓,柔和、宁静,带着难以言喻的慈爱。
她认出来了。
那是林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