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开放的姿态,筑起最坚固的护城河。
三天后,暴雨初歇。
万象城中庭搭起一座透明玻璃直播间,四周悬挂着来自全国各地投稿者的照片与金句。有东北渔村老人手写的一句话:“江封了,心没封。”;有重庆快递员背影下的字幕:“跑了三万五千公里,只为赶在女儿睡前说晚安。”;还有新疆支教老师录的最后一段视频:“孩子们问我星星会不会落下来,我说会,只要你们一直抬头看。”
发布会开始前半小时,#豆芽万人故事征集#冲上热搜第一。
王灿站在玻璃房中央,面对千万镜头,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
“有人说这个时代太浮躁,没人愿意听别人的故事。可我想说,正是因为世界太快,我们才更需要慢下来的勇气。豆芽不做爆款制造机,不做情绪榨汁器,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记忆博物馆。”
“在这里,没有顶流,只有真心;没有人设,只有人生。你可以匿名讲述,也可以署名发声。我们会为你保密身份,也会为你守护尊严。但请相信一点:无论你说什么,总有人愿意听见。”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
随即,掌声如雷。
就在这一刻,豆芽APP首页弹出全新入口:“我的故事”,点击即可录制一段不超过十分钟的独白视频,并选择是否公开。
后台数据显示,上线十分钟,投稿量突破五千;一小时后,服务器并发请求达到百万级,阿里云紧急启动备用资源池支援。
而在遥远的京城,灰色西装男子盯着实时监控屏,嘴角竟浮现出一抹笑意。
“果然……和他父亲一样,擅长点燃群体信念。”他按下通讯键,“通知技术组,关闭‘灵镜-Beta’测试通道。原定三个月的观察期,缩短至三十天。我要知道,王灿究竟是偶然觉醒,还是真的继承了‘X基因’。”
与此同时,南方某隐蔽基地,一间布满神经传感设备的密室中,一名身穿白色实验服的女人正注视着屏幕上跳动的脑波曲线。
她手中拿着一份档案,封面写着:**代号:Echo,人格重构进度97。3%**。
“老师……您说过,技术不该服务于控制,而应解放人心。”她低声说着,手指轻触屏幕,“如果王灿真是您儿子,那么这一次,请让我帮您完成未竟之路。”
她按下启动键,一道幽蓝光芒闪过,沉睡已久的AI核心缓缓苏醒。
---
一个月后,春寒料峭。
“青年生活实验室”已在全国十八个城市落地,累计举办线下分享会七十六场,收录真实故事超过四万条。豆芽日活跃用户突破三百五十万,社区留存率高达68%,远超同类平台。
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正在形成。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记录身边人的故事:外婆讲抗战时期的逃难经历,父亲回忆下岗后再创业的十年挣扎,邻居阿姨讲述丈夫患癌期间彼此扶持的日日夜夜……
这些视频不再追求精致包装,反而因粗糙而动人。
一位网友留言:“以前我觉得自己活得没什么意思,直到我妈告诉我,她每天偷偷保存我发的朋友圈,说那是她最大的骄傲。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意义,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有人愿意为你停留的目光里。”
王灿读到这条评论时,正坐在甜梦工坊后厨,看着顾菲菲小心翼翼地给一款新蛋糕裱花。
“叫什么名字?”他问。
“重启人生?纪念版。”她笑了笑,“今天是那位外卖小哥复健结束的第一天,他说想请全队兄弟吃蛋糕,庆祝自己重新站起来。”
王灿点头,忽然道:“你知道吗?我们现在收到的每个故事,都在构建一个看不见的网络。它不像算法那样精准推送,但它会在某个深夜,悄悄连接两个素不相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