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笔趣阁 > 第153章 西园校尉(第3页)

第153章 西园校尉(第3页)

群酋齐声高呼:“牛公在不在,义州都在!”

“好!”牛金大喝,“既然如此,我们就办一件大事??开‘共耕大典’!”

三日后,春阳高照。七十二部男女老幼齐聚平坝,每族推选一对夫妇,携种子、农具,共同耕种一块象征“同心”的百亩公田。牛金亲自扶犁,领头开垄。鼓乐声中,上千头牛同时拉动犁铧,泥土翻卷如浪。

典礼结束时,他宣布:今后每年此日为“义耕节”,凡参与共耕者,子女可优先入学,家中减免赋役一年。另设“耕贤榜”,记录勤勉务农、助人兴田者姓名,年终表彰。

消息传开,远近震动。原本观望的十几个小部落主动归附,连曾经叛乱的摩沙族也遣使道歉,愿献牛羊千头,请求加入共耕。

而那些潜伏的魏国细作,在目睹这一切后,竟悄然撤离。其中一人留下纸条:“此地非可用利诱之地,民心如铁,不可破也。”

数月之后,南中大熟。稻谷堆满仓廪,集市重现商旅,孩童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朝廷派来的巡察御史惊叹不已,奏报称:“牛公虽无官职,然其所治之地,政通人和,几近三代之治。”

刘禅览表动容,再次下诏,欲赐其“太傅”荣衔,许其子孙永享高位。

诏书送达当日,牛金却已离开义州。

据目击者言,他清晨独自牵马出寨,背负行囊,向更深的南岭走去。临行前,他在学堂墙上写下八个大字:“**耕者有其田,学者有其光。**”

此后十余年,踪迹杳然。

有人说,他曾出现在交州边境,帮助当地土著抵御海寇;有人说,他在夜郎山谷建立医馆,救治疫病;还有人说,某年大旱,滇池畔一夜之间多出三条水渠,渠首石碑上刻着“牛某试凿”四字。

诸葛亮晚年常登成都北楼,遥望南天云雾,每每叹息:“世间若有真仁将,唯此人耳。”

建兴十二年,五丈原军中,卧病的诸葛丞相弥留之际,忽问左右:“南方可有消息?”

侍从答:“无。”

丞相闭目,喃喃道:“可惜……未能再见一面。”

那一刻,千里之外,某座无名山村的晒谷场上,一位白发老翁正教几个孩子辨认星象。

“那颗最亮的,叫北极。”他指着夜空,“不管走多远,只要抬头看见它,就不会迷路。”

一个小女孩仰头问:“爷爷,您是不是也迷路过?”

老人笑了笑,目光深远:“迷过。但我找到了回来的路。”

风吹过田野,麦穗低垂,沙沙作响,如同大地的呼吸。

多年以后,南中孩童入学第一课,仍是背诵那首传唱不息的歌谣:

>“牛将军,不怕雨,扛麻袋,救千户。

>不要金,不要银,只要田里麦穗沉。

>他是爹,他是兄,他是汉家守夜人。

>山高水长情不改,一锄一马走天涯。”

而在无数无名山丘之上,一座座小小的土祠静静伫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碑铭华章,唯有三块石头垒成祭台,供着一碗新米、一把旧锄、一盏清茶。

香火不断,岁月无声。

世人不知其名,唯知此地供的是“那个种田的将军”。

而每当春风吹绿南中大地,农人们弯腰插秧时,总会抬头望一眼远方的山脊??仿佛还能看见那个孤独的身影,牵马而行,走向更深的群山,走向未尽的使命,走向不属于任何庙堂、却永远属于苍生的江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