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青山区中医文化宣传周启幕 > 492八大胡同(第1页)

492八大胡同(第1页)

陈迹立于钟粹宫门前,抬头看着石阶上的太子:“望殿下收回成命。如今景朝使团只余离阳公主一人,若她有个三长两短,只怕会坏了大局。”

离阳公主瞪向陈迹,她没想到宁朝朝廷都同意了,反倒是陈迹不同意。

。。。

春风拂过青山,吹散了最后一缕残雪。山脚下的溪水欢快地流淌,映着初升的朝阳,泛起粼粼金光。小禾坐在碑前,手中握着那片化作星光飘落的花瓣残影,指尖还残留着温润的触感。她闭上眼,仿佛听见了林疏的声音??不是从耳边传来,而是自心底浮现,如风穿林,如雨润土。

“名字回来了。”他说。

她睁开眼,望着远处村落升起的炊烟,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这些年,她走遍东陆,见证太多名字重见天日的时刻。有人在祖屋墙缝中找到半张族谱,颤抖着念出曾祖父的名字;有孩童在梦中听见母亲唤他乳名,醒来泪流满面;更有无数无名碑前,香火日夜不熄,人们低声诉说:“我记你,故你在。”

可她知道,真正的奇迹并非这些看得见的仪式,而是人心深处悄然复苏的记忆之火。

某夜,她在村中借宿,听一位老木匠讲述往事。老人说,三十年前他曾梦见自己是个执笔抄经的书生,死于战乱,尸骨埋在南方古寺废墟之下。那时他只当是怪梦,一笑置之。直到去年归名大典后,他鬼使神差去了那座寺庙遗址,在断壁残垣间掘出一具枯骨,身边竟真有一支锈蚀的铁笔,刻着“沈文远”三字。

“我抱着那支笔哭了整夜。”老人摩挲着手中的木雕,“现在我知道了,我不是第一次做人。我是回来续写未完的命。”

小禾默默记下这句话,写进她的笔记末页。墨迹未干,窗外忽有微风轻叩窗棂,送来一阵极淡的笛音,似远似近,若有若无。她猛然抬头,却只见月光洒地,庭院空寂。

但她不再惊诧。

因为她早已明白,阿舟从未真正离去。他不在某一处,也不属于某一世。他是记忆本身,是千万人呼唤名字时唇齿间的温度,是深夜独坐时心头那一闪而过的熟悉感??像是谁曾在你耳边低语,又悄然退去。

***

与此同时,承忆学宫迎来了第一位双名并录的学子入学典礼。

少年名叫陈明远,前世为北境边关阵亡将士,因在战场上以血书铭志,被后人刻于战魂碑上,得以留存记忆碎片。他在觉醒之夜里看见自己披甲执矛,立于风雪之中,高呼:“吾名陈七,非贼寇草莽,乃大周戍卒!”翌日便向官府申请恢复本名,并请求将“陈七”载入家谱。

此事震动朝野。保守派斥其荒诞,称“一人两命,岂非淆乱纲常?”但皇帝亲自下诏支持:“名者,魂之所寄。若前世之名为真,则今世之身亦应承其责、继其志。”

于是,陈明远成为首位拥有两个正式姓名之人??今世户籍书“陈明远”,宗庙牌位书“陈七”,二者皆受律法承认。

典礼当日,学宫钟楼九响,忆钟青光再现,铭文流转:

>“名不分古今,忆不隔生死。

>心有所属,便是归途。”

数千学子肃立观礼,齐诵《启冥曲》第三节:

>“旧骨生新芽,残灯续长夜。

>唤我名者在,我不惧湮灭。”

陈明远跪拜先祖牌位,额头触地,久久不起。他身后,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妇含泪捧出一件破旧战袍,正是当年陈七所穿。衣襟已朽,唯领口绣着一个褪色的“七”字。

“孩子……”她颤声道,“你终于回家了。”

那一刻,天空忽现异象??一道青光自忘川江方向疾驰而来,掠过学宫上空,绕钟楼三周,最终沉入地底玉柱之中。第九柱微微震颤,裂纹中渗出汩汩青芒,如同血脉重新搏动。

谢玄机盘坐忆堂,睁开了双眼。

“他来了。”他说。

陆昭急问:“谁?”

“所有归来的人。”谢玄机缓缓起身,骨笛自动飞回掌心,“不止林疏,不止阿舟。每一个记得自己名字的人,都在归来。”

***

数日后,京都突发异事。

太庙地底突现裂缝,从中涌出一股清泉,水质澄澈,却带着淡淡墨香。泉水蜿蜒流入护城河,沿岸百姓争相取饮。凡饮此水者,皆做奇梦:或见故人相拥而泣,或闻祖先低语叮咛,更有甚者,一夜之间觉醒前世技艺??农夫突然会写篆书,织女竟能弹奏失传古琴曲。

皇帝亲临勘察,命工匠深入泉源探查,竟在地下三百丈处发现一座隐秘石室。室内无灯自明,四壁刻满文字,皆为早已失传的《忆海残卷》篇章。中央立一石碑,碑文仅八字:

**“忆泉开,万魂归。”**

与此同时,南方百越之地,一座千年古墓被盗掘。盗墓贼原欲寻宝,却在棺椁中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面容如生,手中紧握一枚玉简。玉简开启后,竟自动投影出一段影像:女子身穿祭司长袍,立于火山口前,高声吟唱一首古老咒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