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佣人。
他的宅子和通州总兵衙的佣人加起来二十人。
同样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已经形成了默契,他还是游击时,身边佣人不过八个,如今总兵了,
府里佣人也是二十个。
二十个佣人。
还不够伺候?
古代武官品级多比较高。
比如四品文官,已经是中上层官员,而军中都司就已经是四品武官了。
之所以同样给四品,不是文武官员品级相等,而是武官需要打仗,有生命的风险,综合考虑,
所以要多给俸禄,因此按照四品的俸禄给。
大周总兵是二品。
二品的文臣已经是大佬级別。
所以从俸禄上,他每年的俸禄是五百两,自己不贪污,手下们也不允许贪污,又考虑大周的风俗人情,需要实事求是,否则无法落地。
因此各级武官又给予与俸禄接近的补贴,总兵每年还有额外的四百五十两。
比如自己是游击的时候,每年一百八十两俸禄,另外一百五十两俸禄,全年合计三百三十两。
而如今一年九百五十两银子。
江南拥有十亩地的农户,风调雨顺的时候,一年到头的收入,折银也不过六两二钱五分。
自己一家的收入,等於一百五十二户小户,更不提佃户了。
换句话说。
小户要不吃不喝,一家人辛苦种地一百五二年,才能抵得上自己一年的收入。
如果九百五十两的俸禄都不够,那么王信认为这个社会就维持不下去,赚再多的钱,发展再多的社会財富,最后也会被吸乾枯竭。
所以二十个佣人,每年二百四十两的开支。
一家人吃好吃喝喝,好吃好穿,读书习武,隨便怎么费,一年也不要三百两银子,最后年底还能落下个四百两,根本不完。
除非。。。。。。
送礼,人情往来,应酬,名画古董,兼併田亩。。。。:
比如一幅画几千两银子。
比如给上官孝敬几千两银子。
所以王信不收礼,也不送礼,
最初在扬州盐道衙门当兵的时候,剿倭获得战利品,还给不少官员送过,因为那时候自己只是民兵將领,临时的军队,环境也不一样,如今更不同了。
军官们也不需要给別人送礼,他们升官不升官,不是通过送礼来决定的。
保持这种风气。
特立独行的大同西军,不光保持战斗力,也与友军格格不入。
系统只是个辅助。
帮自己挑选出有良心的人才。
但是如何对自己忠心,又或者保持战斗力,形成良好的风气等,需要的是自己一点一点的去做。
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