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符合东吁王朝在历史上的实力和地位。
犹如安南虽然脱离了大明,重新独立出去,可是依然向大明称臣纳贡,归属大明宗藩体系。
印象中应该是这样。
这些也是自己的优势,可以判断出外部的形势。
总体上而言。
南边的边患的确让大周伤了元气,但是没有灭国的风险,必然损失了不少的利益,但是恢复了和平,否则探春不可能顺利省亲,而且那般的风光气势。
辽东那边问题应该比较严重,如贾府在辽东北镇大小黑山的庄子入不敷出,每年的收益都在减少,不过至少在三年里还属于可控范围。
三年之内。
大周虽有诸多积弊,外患也不少,没有致命的危机。
也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
因为按照书中的社会描述,诸多之处都能见到末世景象,而后面大周朝廷有没有成功缓解这些矛盾,王信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太上皇肯定是输的彻底,否则皇帝不会那般对付开国功勋。
既然书中是太上皇输了,自己现在又不得不支持张吉甫,换取张吉甫对自己的支持,那么王信不得不给自己留条后路。
后路是什么呢?
思来想去。
王信想到了贾政。
其实林如海更好,不过越是了解红楼,越能明白林黛玉出身的清贵,不是自己这样的武夫能沾染的,哪怕自己成为一镇总兵都不行。
不是权利的差距,而是不同的道路。
林如海是清流的砥柱。
如果自己从文的话,不提林如海的想法,至少还有一丝机会。
而且这种想法,也是来自于贾政。
贾政虽然才能不足,但是有自知之明,甘愿伏小,如知道林如海的才能和自己的短板,多年来甘愿听从林如海,以林如海为首。
这种性格是很可贵的。
他的大哥贾赦没有,王子腾更没有。
贾政能主动透露招揽自己为婿的想法,哪怕探春年龄还小,但是也愿意用订的婚的名义先拉拢自己。
林如海却做不到。
因为林黛玉也还小,他没必要着急,也不会这么做。
那自己呢。
王信没有回去贾府。
凸碧山庄的家当已经收拾好了,只能找个机会和贾政开口,确定日期就可以正式离开。
告别了张吉甫之后,王信回到了河西营。
一边忙着从兵仗局安置工匠的事,一边和陆仲恒等人见面商议,到了夜间,有了空闲的时间,王信考虑起自己的未来。
婚姻大事这些年并没有放在心上。
刚来的时候,一门心思往上爬,还有就是抗倭。
没想到几年下来也接触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