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周文圣百里玺免费阅读 > 第244章 册封江阴侯殿阁大学士今日1万4千字更新完成(第2页)

第244章 册封江阴侯殿阁大学士今日1万4千字更新完成(第2页)

皇帝闭目片刻,终下令:“准立碑。另遣钦差查办该县粮政,若有贪渎,从严惩处。”

圣旨下达当日,江行舟在拾字庐前种下一棵槐树。他说:“这是我八岁时读《大学》的地方。那时我以为读书是为了做官,现在才知道,读书是为了不让别人替你说话。”

春去秋来,拾字庐前的槐树渐高,门槛前的文章越堆越厚。有人开始自发誊抄这些被江行舟批阅过的文字,装订成册,称为《拾字集》。起初只是洛阳流传,后来竟沿漕运南下,过长江,入闽粤,甚至远达西域商旅口中。

一年冬至,江南书坊主联名上书,请设“自由刊印律”。朝廷犹豫之际,江行舟亲笔写下《刊书议》一篇,震动朝野:

>“文者,天下之公器,非帝王之私产。

>字有千形,义存万解,岂容一家独断?

>昔秦焚书,汉禁语,唐囚言官,宋斩直臣,皆谓‘维稳’,实则惧民智开。

>今我大周既除文狱,当立新规:凡不涉谋逆、不鼓杀人者,皆可刊行。

>官府不得擅查私文,不得因言治罪。

>若有异议,许其答辩于书院公堂,以理服人,而非以权压人。

>如此,则真伪自辨,是非自明,文明方可绵延不息。”

此文一出,保守派哗然。翰林院三十余学士联名反对,称其“乱道惑众,动摇国本”。更有激进儒生夜闯拾字庐,掷石破窗,留下血书:“宁死不受邪说污染!”

江行舟未怒,反命江云宁收集所有反对文章,逐一回复。他对张栩说:“他们骂得越狠,说明越怕改变。但怕的人,也曾是被压迫的人。我们要争的,不是打败他们,而是让他们明白,自由不是灾难,而是救赎。”

与此同时,王陵奉旨巡视北方边郡,发现许多戍卒识字者寥寥,更遑论读书。他上奏建议设立“军中文塾”,由退役文官任教,士兵轮班学习。皇帝准奏,并拨专款。

三年内,全国共设军塾一百零八所,编纂《戍边蒙学》《战阵策论》等教材。某夜,一名老兵在烛下读完《拾字集》中一篇《老兵书》,泪流满面,提笔写下平生第一封家书:“吾儿,父今识字矣。勿忧家中田赋,朝廷已有新法,吾已记下,归时教你。”

此信辗转千里,最终落入江行舟手中。他抚摸着歪斜的字迹,对江云宁说:“你看,这不是胜利,这是种子落地。”

就在“文启三年”春闱放榜之日,一件震惊朝野之事发生:一名女子身穿男装,持伪造路引混入考场,竟以一篇《女才辩》夺得头名解元。主考官欲治其罪,却被数百学子围住贡院,齐声高诵该文:

>“天生男女,同禀天地之气,何以男子可仕,女子只能从夫?

>孔子收徒七十二,未言性别;墨翟兼爱,不分贵贱。

>今禁女子执笔,实违圣教本意。

>若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则德从何来?岂非亦需读书明理?

>我非求官,只为天下姐妹争一口说话之权!”

江行舟闻讯,亲自前往贡院。面对群情激愤的官员,他只问一句:“她的文章,错了吗?”

无人应答。

他又问:“她的道理,站得住吗?”

依旧沉默。

江行舟于是当众宣布:“自今日起,科举不限性别。凡年满十六,通晓经义者,皆可报名应试。若有阻挠,以违逆《立学令》论处。”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三个月后,第一批女子学堂在扬州、成都、太原simultaneous开办。一位盲眼老妪拄杖百里赶来,只为摸一摸学堂门口那块刻着“女子亦可读书”的石碑。

她说:“我活了八十岁,终于等到这一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