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风这样讲礼貌,倒是没有错。
只不过现在要怎么称呼,倒也尷尬。
虽然蔡京的面相,那是人中龙凤,能当上宰相,人称太师的。
可是这个时候你用这称呼,那就有些搞笑了。
这比孝庄太后活著的时候我孝庄,西太后活著的时候称呼人家慈禧太后,更没有礼貌和无厘头,但是也不至於没了脑袋,搞的僭越了反而蔡京要紧张一阵。
但要是称呼之前的官职,宋朝这地方就奇怪,虽说號称不杀士大夫,但也是说说而已,两宋之际死了的文官也不是没有,蔡京的两个儿子就占了两个名额。
士大夫的待遇是不错,一般也不会弄死了,就这样苏东坡在乌台诗案的时候,都差一点摸不到头脑。
更狠的还是流放,过去有寇老西儿去了雷州,丁谓这个始作俑者也过海去了崖州,现在就有苏东坡从海南岛踏上归途,流放岭南的官员也不在少数,来回折腾给折腾死的,肯定也不是没有。
要是看到了谁是贬死在某地的,也不要奇怪。
虽说脑袋一般不会有事,甚至赐死的时候还能够有个全尸。
然而精神上的打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追毁文字,子孙不能当官,身后被贬为奸佞的,两宋这种操作可不在少数。
不过就这?苏东坡的诗文,封禁了都藏不住。
现在这里夸讚碑文上苏軾题诗的蔡京,要是元祐党人碑这事儿折腾出来了,东坡先生的诗文就是他主导下禁了好几年,苏学士那一系也倒霉了几年。
也就是苏軾以前提携过高太尉,高俅还记得他的好处,多次帮助他的后代,甚至进献书画也能帮著运作。以后,苏軾的子孙也算吃的苦头少一些。
但別人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最倒霉的章惇在徽宗朝也就是被御史台打成奸佞,但也就是贬官安置,贬死在湖州都算是个好结局,至少政和年间追封太师、魏国公,算是又给找补回来了。
到了赵构那会儿,乾脆被定性成奸臣,死后给贬了节度副使,子孙后代都不能做官。
貌似九妹除了对武將,对文官的黑点也不少。
一个人黑点是如此的多,以至於除了书画,大概也没有人提到他哪方面造诣高。
不过蔡京也看出来了,这人就不是本地人,甚至都不是宋人。
就这个口音,他老弟蔡卞曾经出使辽国,回来以后,也对蔡京提到过辽国人的口音。
而且黎风还摘了帽子,这样髨发的,甚至也不是辽国人。
“久仰蔡公大名,今日有幸相见。”
说到底,他回忆了一下说辞,还是王司徒的开场白最合適,还能够解除一些麻烦。
“小友自来处来,往去处去,不知有何贵干?”
蔡京就是这种人,你对我礼貌,我对你也礼貌。
你要是敢当个喷子,也別怪我不客气。
甚至有点睚眥必报,不过你要是给过他好处,他倒是也不会痛下杀手。
这种人设,奸臣的地位肯定是锁定了,不过他能够几次当宰相,又成了太师,那也是有本事在里面的。
其实要找到他,问题也好解决了。
人总是有两面性的,他之后乾的活还真不少,尤其是开展救济和大规模兴学,这都是善政。
但理財的办法,就是忽必烈手下的阿合马来了,都得说他是同道中人。
而黎风也知道,和他们接触,不需要什么保密,直来直去就好。
“我乃化外之人,仰慕东坡先生文章,奉上官差遣,自海外到杭州来。”
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父亲蔡准是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和苏軾一向较厚。当年苏軾通判杭州的时候,就曾经和蔡准游西湖,以文会友,多有唱和。
至於当时的赠诗,也有流传到现在的。
在这里看洞霄宫苏軾提句的蔡京,对於东坡先生这种大v,在文章方面是讚扬的,但在立场上却有些反对,要是让他们出游,大概也没什么。
毕竟蔡京对苏軾的封杀在他身后,此时的心跡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