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和航天员的新闻,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之后,很容易就能够推出来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航天员执行任务之前的最后一顿晚餐。
这大概率不是克莱图斯的目标,就像彼得说过的那样,这种目标太容易保护了?。。。
夜色如墨,覆盖着整个曼哈顿上空。风从东河卷来,穿过摩天大楼的缝隙,吹动了街角一面残破广告牌上的布条,发出轻微的噼啪声。那布条原本印着“全新生活,从这里开始”,如今已被撕去一半,只剩下“活,从这里开??”几个字,在月光下显得荒诞又悲凉。
彼得落在一处消防梯上,战衣微湿,是刚才经过布鲁克林大桥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语之雨”沾上的。那雨只下了三分钟,却让桥上十二名行人停下脚步,彼此相视而笑。有人甚至掏出纸笔,当场写下一封信,塞进路灯下的共感信箱里。
他低头看了眼手腕终端,心灵地图正以每秒七次的频率刷新全球信号点。北美、西欧、东南亚……越来越多的红点正在转为柔和的蓝光,那是情绪释放后的平静波段。而在南半球,一片新的热区悄然浮现??智利安第斯山脉边缘的一个小镇,连续三天出现儿童梦境同步现象,所有五到九岁的孩子都在梦中听见同一首摇篮曲。
“莎拉。”彼得轻声接通加密频道,“你看到了吗?”
耳麦里传来一阵短暂的电流杂音,接着是她冷静的声音:“看到了。音频分析显示,旋律结构与‘城市之息’的基础共振频率高度吻合,但来源不明。不是我们部署的核心,也不是任何已知实验体。”
“会不会是……自发觉醒?”彼得望着远处灯火,“就像西区的孩子那样?”
“有可能。”莎拉顿了顿,“但这次不一样。那首歌……它在引导梦境,不是被动共鸣,而是主动编织。如果真是自然演化出来的意识网络,那意味着人类集体潜意识已经开始尝试自我组织。”
彼得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莉娜拼图亮起那一刻的画面。那座水晶般的城市,漂浮在极光之下,枝叶伸向星辰。他曾以为那是孩子的幻想,但现在想来,或许那根本不是梦??而是某种预兆。
他重新启动蛛丝发射器,朝着皇后区方向跃出。必须回家看看莉娜。
***
屋内很安静。
地毯上的拼图已经收好,放在茶几中央,用一层防尘布盖着。沙发旁的小台灯还亮着,照着一本翻开的绘本:《星星为什么会眨眼》。厨房水槽里堆着两个没洗的杯子,一杯牛奶,一杯咖啡,边缘结了一圈淡淡的奶渍。
但莉娜不在。
彼得心头一紧,立刻调出家庭共感节点监控。系统显示她今晚并未离开公寓范围,生物信号稳定,心率正常,情绪波动处于“轻度兴奋”区间。可卧室、客厅、阳台……全都没有她的身影。
直到他走进书房,才发现书桌抽屉微微开着。
他走过去拉开,里面空无一物,除了底部一道细小的划痕??那是他去年安装隐藏隔层时留下的记号。手指沿着边缘摸索一圈,轻轻一按,暗格弹开。
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静静躺在里面。
展开后,是莉娜熟悉的笔迹:
>爸爸:
>我去了心之城。
>它没有沉下去,只是藏起来了。
>艾米丽说,只有“听得见的人”才能找到入口。
>我听到了它的呼吸,在墙后面,在地板下面,在你说“晚安”的那个声音里。
>别担心,我不是一个人去的。
>马库斯也在等我。
>我们要替你问一个问题:
>“如果全世界都能听见彼此,为什么还有人选择沉默?”
纸条背面画着一幅简笔地图,线条歪歪扭扭,却清晰地标出了皇后区地下废弃地铁隧道的某一段,坐标精确到米级。更诡异的是,那个位置恰好与心灵地图最新捕捉到的异常信号源重合。
彼得猛地抓起背包,塞进备用共鸣环、语之丝模块和紧急定位信标。出门前,他在玄关镜子上用防水笔写下一句话:
>“我会回来接你。”
>??P
然后戴上面具,纵身跃入夜色。
***
地下世界比记忆中更加潮湿阴冷。
彼得借助语之丝在狭窄隧道间穿行,蛛丝触壁瞬间便释放出微量共感能量,激活墙壁上残留的情绪印记。一段段模糊画面在他眼前闪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情侣在此幽会,越战归来的老兵在这里痛哭,九十年代某个流浪汉用粉笔写满整面墙的诗,最后消失在监控盲区……
越往深处,空气中的频率越不稳定。他的护目镜不断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