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李承乾正要点头,忽然殿外又跑进来一个侍卫:“报!长安西市发生骚乱,有商贩哄抬盐价,百姓抢购,已经打伤数人!”
戚继光脸色一变:“定是有人听说要改革盐政,趁机囤积居奇!”
这盐政改革,是李承乾之前提出来的改革策略,他希望盐的经营今后都收归国有。
但这改革盐政一事,也就之前朝议之时提了一嘴,还没有开始实施。
大唐之前实行的是“征税制”,允许民间自由产销,官府只收取盐税。
也即是说,尚未实行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专卖制度。
主要盐产区,如河东、河北、江淮等地,由民间盐商经营,但需向官府纳税。
只是,根据百骑暗中调查得到的情报来看,李承乾发现这些民间盐商大部分背后站着的都是世家或者权贵子弟,百姓想要吃上盐也并不容易,而且各地盐价不一,没有统一价格。
针对这样的情况,李承乾决定将盐的经营收归国有,由朝廷统一低价售卖雪花盐而惠及天下百姓。
因为他希望大唐百姓都能够吃得上廉价而精美的雪花盐。
至于依靠这雪花盐从百姓手中牟利,李承乾并未想过此事。
治国,有时候,不能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
看似朝廷是在吃亏,实则是朝廷在收天下人心,对于大唐的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样的结果,也是李承乾乐于见到的。
李承乾冷哼一声:“传令金吾卫立即镇压,所有哄抬物价者,一律按谋反论处!”他转向魏徵,“盐政改革之事,看来要加快推行了。”
魏徵拱手道:“臣建议明日就召集盐商议事,宣布新规。同时开放官仓平价售雪花盐,稳定市场。”
这时,杜依艺小心翼翼地站出来:“陛下,国子监学子对盐政改革多有议论,是否要。。。。。。”
“让他们议论。国子监的学子读书,不能只读纸上之书,还得读一读‘国事’之书。”李承乾摆摆手,“但要告诫他们,不得聚众滋事。杜司业,这事交给你去办。”
杜依艺连忙应下。
他注意到皇上说这话时,目光扫过殿角记录起居注的史官司马恒,那史官正在奋笔疾书。
李靖突然开口:“陛下,老臣还有一事。江南道既然大捷,是否该考虑犒赏三军?”
李承乾沉吟片刻:“准。着兵部拟个章程,有功将士按例封赏。阵亡者加倍抚恤,家眷免赋三年。”
正说着,又一名传令兵匆匆进殿:“报!吐蕃使者已到长安城外三十里,请求觐见!”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李靖冷笑道:“刚截获他们与崔氏勾结的密信,这就派使者来了?”
李承乾眯起眼睛:“让他们在驿馆住下,就说朕近日政务繁忙,三日后召见。”他转向魏徵,“魏卿,你亲自去会会这个使者,探探虚实。”
魏徵领命,又补充道:“陛下,黄河水患、盐价波动、吐蕃来使,加上江南大捷,千头万绪。臣建议明日召开政事堂会议,统筹安排。”
李承乾点头:“准了。今日朝会到此为止,诸位各司其职,务必稳住局面。”
群臣齐声应诺。当李承乾起身离开时,杜依艺注意到少年帝王的龙袍下摆沾了些灰尘,想必是刚才起身太急蹭到的。
这个年轻的国子监司业突然觉得,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有疲惫的时候。
朝会散去后,官员们三三两两走出太极殿。
魏徵和戚继光边走边讨论盐政细节;杜如晦在李靖搀扶下慢慢走着,不时咳嗽几声;杜依艺则快步追上兵部侍郎,询问剑南战事的详情。
殿外阳光正好,照在太极殿的匾额上,“太极殿”三个鎏金大字闪闪发光。
守卫的禁军依然站得笔直,仿佛刚才朝堂上的一系列紧急事件都与他们无关。
只有那不断进出的传令兵和匆匆行走的官员们,预示着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正在发生着不平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