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武德七年冬,崔氏借漕运之便,夹带生铁五万斤。。。。。。”
“贞观元年春,卢氏以诗会为名,在终南山私铸兵器。。。。。。”
“李氏三房嫡子亲赴阴山,教授突厥骑兵使用唐制弓弩。。。。。。”
李承乾的指节渐渐发白,忽然“啪”地合上册子。
羊皮封面溅起的灰尘在晨光中飞舞,像极了朔州战场上的骨灰。
杜如晦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隐现血丝。
这位曾经执掌兵部的能臣强撑着起身,声音嘶哑却沉稳:“陛下,微臣当年在兵部时,就发现军器监的账目对不上。每年至少有一千套铠甲、五万支箭矢不翼而飞。。。。。。”
魏徵猛地拍案而起:“难怪突厥骑兵近年来的箭镞,与我大唐军队所用如出一辙!”
李承乾眉头紧皱,“太上皇他之前难道不知道此事吗?”
杜如晦脸色一滞,咳了几下,才道:“微臣曾经将此事禀奏过陛。。。。。。太上皇,只是太上皇昔日对臣言‘如今不是对付五姓七望的时机,时机不到,一切皆要忍’。”
李承乾沉默以对。
殿内空气骤然凝固。
他看了一眼杜如晦苍白的虚弱模样,“杜卿身体欠佳,可有寻找御医查看,患的是何病?”
杜如晦听到李承乾的话,神色一怔,面露坦然,道:“微臣患的是风疾。。。。。。根据御医诊断,臣还能活一年左右。”
“朕即日起会命人寻到孙思邈,请他为杜卿医治。。。。。。若还是不行,朕亦会寻找他法,杜卿近日可不要太过操劳,一切以身体为重。”李承乾劝说道。
杜如晦接话道:“微臣谢陛下关心。但臣宁可用余下时日为大唐多做一些实事,这样以后,即便是死,臣也会含笑九泉。而且,若有一日,臣之子祭我之时,将大唐已经是盛世之事告知,臣必会为大唐贺!”
李承乾听后,更不想杜如晦就此死去。
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那个面板,暗道:等自己登基后,面板也该升级了,那么,到时候可不可以医治好杜如晦呢?
只是,想要登基,还得再等一段时间才行。
不过,他将杜如晦的事情记在了心里。
大唐这样的能臣,若是就此死去,他会感到很惋惜。
压下心中的各种复杂心绪后,李承乾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杜如晦身上:“杜卿,你掌兵部时,可曾查到军械流向哪里的线索?”
杜如晦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账册,封面上赫然盖着兵部朱印:“微臣暗中记录了所有可疑的调令。这些军械最后都流向了。。。。。。”他翻开一页,指尖停在“陇西”二字上。
李承乾目光中的瞳孔猛地一缩,突然冷笑一声,从龙案暗格抽出一卷黄绢。
绢布展开,竟是五姓七望族长联名的密信,约定在春祭大典时起事!
“好一个诗礼传家!”皇帝的声音轻得像冰刀刮过青石,“朕今日才知,他们读的是《春秋》,练的是造反!”
寇准突然上前一步:“陛下,臣在查抄崔氏别院时,还发现这个——”他从袖中取出一个青铜虎符,“能调动陇右两府兵马的调兵符!”
杜如晦见状,苍白的脸上突然泛起潮红:“这。。。。。。这是当年兵部失窃的那枚!微臣找遍了。。。。。。”
话未说完,这位病弱的臣子突然踉跄了一下。
寇准连忙扶住,却见杜如晦的嘴角渗出血丝,染红了雪白的胡须。
“杜公!”魏徵急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