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要协助他办理病退!
王超英激动得脸色潮红,眼泪在眼圈里含着,一时间,除了谢谢,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
颜红旗:“我是不希望你凋谢在杨木大队,才想要帮助你的。你拿自己的身子作为筹码的方法我很不赞同,不过,这是你的身体,你做主。既然你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才回到了燕市,就一定要好好生活,才对得起自己。”
王超英只能拼命点头。
王超英离开,对于杨木大队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钱桂山正式接管了鱼塘,并带着自己的兄弟跟颜红旗自荐,说自己的兄弟虽然只上过两年小学,但聪明,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也能吃苦,踏实肯干,义务帮着鱼塘干了很多活,想让自己的兄弟也在鱼塘上工。
颜红旗答应了。
而知青点那边,剩下的7名知青都有些惆怅。人走了,心里头却涌起内疚来,他们都隐隐知道,王超英应该不会再回来了,以后再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觉得以前不应该孤立他,提防他。又开始反省,认为王超英之前“大义灭亲”的行为是正义的,他们因此责怪王超英,就是站到了周慧青那边,是为坏人摇旗呐喊。
但也仅此而已,惆怅几天,就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唯一觉得不舍的,是姜二婶一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超英是他们家的恩人。要不是王超英告知实情,他们恐怕现在还被周慧青蒙在鼓里,每天在等待和猜测中,惶惶度日。也是因着他告知了实情,才有后面,颜书记为他们出面,争取了那么多补偿还有抚养费,才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得知王超英到县城住院了,姜二婶母女两人就去医院里探望了他,得知他要回去休病假,又从家里搜刮了很多土产,大包小包地叫王超英父子带回去。
这对母女是真心希望王超英能早日康复,然后回到杨木大队来的。
第84章饭局
颜红旗再次召开全体干部大队,这次讨论的议题是,张家营子那几户在深山里居住的居民从山里搬下来的问题。
颜红旗过来的这一年多时间以来,将每个住人的山沟沟都走遍了。深山里,居住环境差,阴冷、潮湿,离群索居,平均寿命比山下人要低,孩子们无法接受教育,不受大队管控。
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下山,无非就是几点原因,第一就是莫名其妙的固执,说是习惯了山上的生活,下山之后不适应,二是舍不得山上的房子,开辟出来的自留地,三是自由自在惯了,不想过群居生活,不想和和其他人当邻居,受他人的管束和约束。
这样的顽固分子,本来是有四家的,不过崔家那头子死了之外,就剩下三户人家,执着地生活在山里,宁死不搬。
虽然只有三户人家,并不影响到杨木大队的整体,但这三户人家不参加公社的集体劳动,但每年分粮的时候,却要下山来领人口粮,一个个在山上住的,虽然吃喝不愁,平均寿命比山下人低,健康情况也差很多,男的四十多岁就掉牙,女的四十多岁就绝经,看起来像是六十来岁似的。
还有就是,这些人住在山里,大队上对他们的管束力太差,就拿崔老头子来说,如果住在山下,他肯定就顾忌一些。
所以,颜红旗在临走之前,一定要清除这个顽疾。
“刘良山大队长、赵树明主任、郝卫红主任各带一个工作小组,负责一户人家,务必在一个月之内,让这三户人家都搬出大山,到山下来生活。”
三人都痛快地接受了任命。
其他人都赶紧召集自己的小组人员,忙去了,刘良山留了下来。
颜红旗知道他是有事情要说,将他领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刘良山知道颜红旗的工作作风,也不废话,直接开口说:“书记,我觉得开办中学的事情,不能因为某些人的反对就停办。”
他最近尝试着转换角度,以杨木大队最高领导者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越考虑,就越觉得办中学这事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开办这么一所中学,杨木大队付出的,也不过就是修建校舍的费用而已。
好处却是显而易见,能让本大队的孩子们就近上学,多增加好几个教师岗位,本大队肯定能落下几个民办教师的名额。
除此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隐形的,长期可见的好处,刘良山觉得,只这两个好处就已经足够了。
这事儿,颜书记在的时候,很好办,万一等她走了,再想办,可就是千难万难了。
颜红旗:“如果大家都同意,自然可以重启这事儿。”
刘良山听明白了颜书记的意思,立刻说道:“牛德仁的工作我去做,这是造福杨木大队后代子孙的好事,他会同意的。”
颜红旗点了下头,没有对此发表意见。
对于开办中学的事情,颜红旗原本是当成离开之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来对待的,可是因着牛德仁的反对,让她想到,自己的一厢情愿也未必是好事。
刘良山能主动来找她谈这件事情,主动担责,颜红旗很欣慰,这位继任者,越来越有一把手的样子了。
刘良山不知道颜书记对自己的评价又高了不少,他从办公室出去后,先召集自己小组的吴阔和何国喜,去家里头开会,讨论怎么攻克山上的那家人。
分给自己的这户人家,户主姓阎,一家一共六口人,一个老爹,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妻,一个小叔子,一对儿女。
这一家人住在张家营子后山的深山里头,据说是几十年前躲战乱形成的一个小山村,原先有那么十来户人家,后来死的死,搬到山下的搬到山下,就只剩下他们一家了。
吴阔和何国喜都从来没有上去过,甚至都没有见过那家人。刘良山也是上次陪着颜红旗去视察的时候,经由张家营子社员的带领,才找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