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第三场,开考??!”
“铛??!铛??!铛??!”
三声铜锣在贡院中荡开。
衙役们踏着整齐的官靴声,高举桐油浸过的考题板穿行于鳞次栉比的考舍之间。
朱漆题板在夜色中,像一柄柄出鞘的利剑。
考舍内早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桐油灯芯“毕剥”爆着灯花,将上千士子青白的面孔,映照的阴晴不定。
有人指尖颤抖透宣纸,有人额角冷汗滴落砚台,更有人一一
经过前两轮的淘汰,江南贡院内仅剩余最后一千名秀才,进行最后的一轮选拨。
中举者三百!
有人中第,则必有人黜落!
甲字二号考舍内,桐油灯“啪”地炸开一朵灯花。
“[何以使野无遗贤,而朝多栋梁?]”
谢栖鹤看到此经义考题,不由脸色微变,考题板上的朱砂字,竟如烙铁般灼痛了他的眼睛。
他喉间溢出一声嗤笑,指节捏得青白。
野无遗贤?。。。。
这不就是摆明了,把原本属于勋贵、外戚、门阀、世家的份额拿出来,要多选几个寒门士子么?!
谢栖鹤冷笑。
这场经义考题,
如果所料不错的话,今科秋闱必定比往年,有更多的寒门士子,进入江南道秋闱三百举人之列。
至少两、三成以上,大约六十到一百名,寒门出身的举人!
如此大的份额,自然都要从江南门阀、世家的口中,进行抢夺!
不过,
虽心头义愤难填,他也不敢在考卷上发泄情绪,只能老老实实作答:破除门第之见,选贤任能。
??偏离考题宗旨,行文激愤,那可是科场考试大忌!
“臣闻周公用鬻薪之贤,齐桓举射钩之仇。。。。”
甲字一号考舍,一缕月光斜穿考舍。
江行舟略沉吟,
主考官的意图昭然若揭????此题明为经义之间,实则是为大周朝廷“压制门阀世族、提拔寒门”的国策张目。
若考生能直指“门第无用”之要义,必合上意。
思及此,他唇角微扬,提笔蘸墨,狼毫在宣纸上挥洒开来:
[对曰:
帝王经世,必藉英才;邦国隆替,实系选士。故明君求贤若渴,昏主蔽贤如仇。
臣观《尚书》有‘野无遗贤之训,《诗经》存‘硕鼠之讥;盖圣主临朝,必刈蒿菜而显芝兰;庸君在位,常蔽珠玉而重瓦砾。
九品中正选官之弊,尤在拘泥谱牒。崔卢望族,虽庸必录;郑王世胄,无才亦迁。致使赵壹作《刺世》之赋,左思《咏史》之叹。
伏惟陛下:宜广开贡举之路,破除门第之限;法太宗以策论试实用之方。
臣尝思之:非成康之世独多夔,乃皋夔之遇独在成康。陛下若能垂裳而收俊义,则夔龙满朝,何愁天下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