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墨香,在青砖灰瓦间缓缓浮动。
江行舟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却浑然不觉。
直到远处传来衙役的梆子三响,那清越的声响如醍醐灌顶,令他灵台骤然清明。
他深吸一口气,手腕轻悬,狼毫在端砚上饱蘸浓墨。
笔锋触及宣纸的刹那,如龙入渊,凤翔天,一行行墨迹在纸上蜿蜒游走:
[《春江花月夜》]
[序:
春将尽而暖未消,夜深而月正明。
刺史登多景楼宴罢,独倚危栏,见大江奔涌,花树参差,金波潋滟,天地如画。遂命诸生赋此奇景,须得吞吐山河之气。]
江行舟写完[序],笔锋一顿。
这短短数十字的序??解题、破题、明志,既点明诗作缘起,又暗合考官命题深意,更将自身答卷与考官期许完美勾连。
他略作沉吟,眸光渐深。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诗篇文章。
狼毫再蘸新墨,在纸上挥洒开来:
[诗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篇最后一笔落下时,窗外残月已沉入西阁飞檐,霜露悄然浸透青衫。
江行舟凝视墨迹未干的诗卷,忽觉满纸烟霞,竟比窗外实景更为真切。
他略作沉吟,提笔补上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