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过那盘磁带和歌词稿,目光落在稿纸的標题上——《曾经我也想一了百了》。
……
当晚,高桥健回到空无一人的编辑部。
偌大的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將磁带放进播放机,戴上隨身的耳机。
歌声响起,高桥健瞬间被击中了。
中岛美嘉那破碎的吶喊,像一把没有开刃的钝刀在他心口来回切割。
他看到了歌词里那个在码头悲鸣的海鸥,那个在车站前无法启程的孤独旅人,那个因鞋带鬆开而对整个世界都感到厌倦的……自己。
他关掉音乐,摘下耳机,许久没有动弹。
香菸一根接一根地抽,菸灰缸很快就满了。
他现在完全明白了藤原星海那句“不敢发表”的意思。
换做自己也不敢说。
它是一个被压抑到极限的火山即將喷发前的隆隆作响。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日本的社会就是一个装满了易燃气体的房间。
想要排出去很难,更別提这里的气体在日益增多。
无数中年失业者,无数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年轻人,他们心中的愤怒和无助,只需要一颗小小的火星就能被瞬间引爆。
而这首歌就是那颗火星。
它的前半部分太真实了,真实到残酷。
没有给予任何希望,也没有提供任何慰藉。
反而赤裸裸地將这个时代所有人的伤口都撕开。
將那些无人敢言的痛苦,那些藏在口號下的绝望,都用最直白的语言喊了出来。
虽然这首歌后半段確实有於绝望中寻求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跡象。
但听眾能明白吗,特別是在这个时代。
高桥健几乎能预见到,一旦这首歌公之於眾將会发生什么。
它或许能像藤原星海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剂猛药。
让那些麻木的灵魂在剧痛中清醒,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
但它更有可能……
成为一场风暴的序曲。
成为点燃无数人心中那根名为“凭什么只有我们受苦”的引线。
他甚至能想像到,那些西装革履的官僚们,那些坐在国会议事堂里的大人物们,在听到这首歌时的表情。
他们会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