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张顺才问道:“那在倭国的那些将领能不能出倭国统领这些人作战?他们其实己经改正了很多坏习惯了!”
当初把那些人赶去倭国,王伦就是因为讨厌他们过去的土匪行为,还有一些例如祝家庄那几个还有杨志他们,其它行为让王伦不喜欢的。
当时他们还觉得王伦是照顾他们,给他们一个释放的地方,但是几年过去了,该释放的也都释放的差不多了,要是这么久还乐此不疲的,那不就是变态了。
这些年看着其他人一个个升官当团长指挥更多军队作战,他们还一首是营长,心里要是再不明白,那就是真的傻的没救了。
现在通过张顺,他们也是想探探王伦的口风,看看有没有机会离开倭国,谁也不希望自己前途无望不是。
王伦这些年没有看到他们,对于他们的厌恶情绪也消了大半,至于该怎么安排,老实说,他们之中有些人还是有些能力的,例如杨志和祝彪这种。
而且梁山现在的控制区域变多了,需要杀星的地方也多了,很多事情,其实军官太正规太讲原则反而办不了,他们狠不下心,不够变态,那些生番可能更怕凶恶的和变态的。
王伦说道:“可以,以后这些藩军将来可以交给他们管理,以后也会由他们带着藩军团或者藩军和陆军团混编的军团。”
张顺松了一口气,问这个他也是要承担风险的,但是谁让里面有他兄弟张横呢,既然王伦松口了,这些人就能脱离西岛了,以后也能升职了。
虽然回到中原作战的机会还是不大,但总要一步一步的来,至少比困在西岛战场要好。
提到这个王伦问道:“倭国那边清岛行动进行的怎么样了?九州和西国的岛民己经解决了么?”
张顺点头:“九州的己经解决了,岛上除了奴隶还有矿工之外,己经没有倭国居民存在,西国岛上的年底之前一定能解决,现在本州地区的倭国岛民己经开始往虾夷岛迁移,跟那边的虾夷人持续作战。”
虾夷岛也就是后世的北海道了,实际上虾夷岛地区一首都不属于倭国,距离倭国登岛统治还要好几百年的时间呢。
但是王伦也不能把人真的都杀光了,只能采用这种往北驱赶的方式,先赶到虾夷地区,后面再赶到库页岛去,将来开发到那边,再把他们往北赶,让天气和资源稀缺去对付他们,自然人口就能减少,远离中原核心区,减少威胁中原的可能。
等这群人走后,王伦又问了火枪的生产情况,这一波梁山扩军了三十万,其中前面扩充了十万,十月之后又一次扩军了二十万。
梁山的总军队规模就是加上骑兵和海军的规模,己经超过了六十万,比起大宋朝廷的禁军数量都多,而且是比赵佶登基那时候的巅峰多,不是比现在的多。
现在的大宋禁军,高俅打梁山就损失了超过十万,童贯北伐又损失了十多万,王伦占领山东和河北,又有近十万的禁军报销,加上田虎、王庆还有方腊干掉的禁军也超过十万,整个大宋剩余的禁军纸面上还有二三十万,实际上可能连十万都没有。
最近大宋朝廷也在疯狂征兵,只不过因为财政压力,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只能是地方和汴梁一起征兵,这是王朝末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算消灭梁山,地方军阀也会趁机做大,朝廷的控制力被大幅度的削弱。
更何况他现在的征兵速度还没有梁山快。
虽然梁山占据的地方只有河北山东地区,还有河南安徽江苏一部分,但是这些地方合起来己经是半个中原了,财税至少占据了整个大宋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加上方腊和王庆占领的区域,大宋朝廷己经损失了超过一半的税收,但是花费却大了一倍。
蔡京只能更加疯狂的制造当十钱,当二十钱敛财,甚至开始疯狂印制钱引,也就是北宋版本的纸钞,不过蔡京发行的纸钞官府不给兑换,没有本金,官府还不收,这些纯粹就成了官府敛财的工具,百姓苦不堪言。
王伦这边虽然也缺钱,但是王伦采用的是以地换钱的策略,缺钱了先许诺土地,将来等打下天下了再给兑换,而且王伦每占领一个地方都会开展除恶行动,一个县最恶名昭著的十个人,往往能够占据县城全部土地的两三成,甚至有些地方十个人的土地规模都能占据一个县的一半以上。
也就说资本主义所谓的,百分之一的人占据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
通过这些除恶行动,梁山拿到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就是王伦招兵的底气。
其实梁山跟朝廷都是在抢劫民财,不过朝廷选择的是团结士绅抢劫贫苦百姓,而王伦的策略是团结贫苦百姓抢劫士绅,所以梁山抢到的钱更多,朝廷的名声更臭。
重压之下,朝廷那边反而更加的盗贼风起,那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状态。
而王伦这边,除恶之后震慑了其余的地主士绅,梁山没有继续,他们也就有了侥幸心理,觉得只要自己老老实实的,就不会有事,减租减税团结了百姓,百姓生活有了盼头,谁还去搏命当土匪?
所以梁山这边逐渐恢复了稳定,一些土匪也被剿灭或者被诏安乖乖的回乡种地,实在恶习难改的,也被安排到海外,有能耐去吕宋抓奴隶去!
而跟梁山接壤的最大一伙土匪就是太行山的晁盖了,当初劫生辰纲晁盖被王伦摆了一道,驱赶出梁山,可以说是有仇了。
但是后来,王伦派人告知他宋江要害他,让晁盖躲过了一劫,所以又救了他一命,这就有了拉拢诏安的基础。
现在问题是朝廷还有王伦都想招安晁盖,而朝廷为了限制王伦西进愿意给的价码更高,毕竟晁盖现在也发展到了一两万人马,深处太行山区,王伦也不好出兵剿灭,可不剿灭也过不了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