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说出几分钟后的事情来证明自己?还是干脆拉响警报触动紧急疏散?可他尚且不知道事故原因,也不确定……事故是不是真的一定会发生。
毕竟……他分明没有死,冼观也没有受伤,还完好无损地站在他面前,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还有一个耳机,是你的。”见他半晌没有反应,冼观主动走过来把耳机递给他,童昭珩机械地伸手接过,又看见对方手腕上的表。
对了,上次看过二级警戒的报错内容,是因为“外墙生物附着增重,导致主体结构失衡”,生物附着……
他记得自己问过冼观为什么下楼时不坐电梯,当时得到的回答是“电梯在维修,为了清理藤壶”,等到参观完B3返回楼上时,冼观又说电梯已经修好了。
难不成这个所谓外墙的生物附着,就是指藤壶群吗?
童昭珩三步并作两步凑到冼观身边,语带迟疑地问:“小观老师,我们等会是要走近路去B3实验室对吗?”
冼观有些意外,嗯了一声,问:“你来过?”
童昭珩没有回答,又问:“为什么要先坐电梯到B1再走下去呢?直接坐电梯到B3不好吗。”
果然,冼观目不斜视地又解释了一遍电梯维修的情况,但这次童昭珩决定问仔细些:“平时经常会这样吗,藤壶附着在建筑外面?藤壶好像是挺烦人的,我看那些鲸鱼海龟和游轮都被藤壶折磨。”
冼观顿了顿,答道:“是,不过亚特兰蒂斯的外墙都有防生物附着的纳米材料包裹,但时间长了还是难免。作为半悬浮海中的建筑,重力平衡非常重要,所以一直会定期清理。”
童昭珩点点头:“那么……假设因为负重或者洋流海啸,确实导致亚特兰蒂斯失衡,会发生什么?”
冼观这次没有宛如百科全书一般立刻作答,而是沉吟片刻才开口道:“如果偏转角度大于5,会触发二级警戒,并启动蜂巢协议。也就是说亚特兰蒂斯的所有消防门都会降下,每个区域都会成为独立的抗压舱,就像蜂巢一样。”
“那么电梯呢?”童昭珩又问,“如果有正在行驶的电梯,会怎么样?”
“会暂时中止运行,直到警报解除。”冼观说,“怎么了?”
“电梯那么小,氧气够用吗?”
冼观答:“电梯内都有通风管道,接入主建筑,可以保持供氧72小时,每一层的通风系统电机也都是独立运转的。”
“那供氧万一出问题了怎么办?”童昭珩说,“而且72小时也不短,没有食物还是小事,三天没有水喝也是会死人的。”
这下冼观不得不认真地看着他:“听起来,你是在一种很具体的假设下问问题,不如你直接一点告诉我,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或者在担心什么,我也好给你更高效的答案。”
童昭珩却迟疑了。
说实话,他完全不了解冼观这个人,他们的接触十分有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冼观还处于失去意识的状态。对于自己的经历……或者幻想,他无法预判对方会给出怎样的反应。
按照之前三言两语的闲聊内容,冼观的父亲是科研人员,他甚至还十分不留情面地评价过自己父亲的实验项目,可见性格应该也比较严谨。对于这种怪力乱神、完全没影儿的假设,估计听都不想听吧。
可是在这里……在这海底深处,童昭珩所认识的所有人里,只有冼观对这座建筑最为了解。要如何逃命,或者要如何生存,问他是最靠谱的。
“我只是有点担心,”童昭珩憋了半天,只蹦出一句:“我生性多疑。”
冼观:“……”
童昭珩还在绞尽脑汁怎么不可疑地把亚特兰蒂斯的逃生通道全部打听清楚,冼观已抬起手腕,在智能手表上点了点,一个掌机大小的全息投屏升起来,整座海下建筑以海格力斯之柱为轴心徐徐旋转着,温和的蓝光映在冼观镜片上。
“同学你对应急流程很感兴趣?下周有消防演习,我可以帮你报名。”
童昭珩干笑道:“不了不了,我又不在这工作,就不参加了。”
冼观收回表,抖了下手腕让袖子自然垂落:“那也说不一定,我刚来这里的时候,也没想过一呆就是这么多年。”
闻言童昭珩略有些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冼观看着不超过二十六七岁,就算是刚大学毕业就过来工作,也无非四年时间,不过听他讲解,无论问到什么专业的知识都能娓娓道来,几乎没有答不上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