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英总觉得有哪里不对但又想不起来。
前排领导区域放着椅子看起来还挺空,后面已经是人挤人,人头攒动,张月英见状赶忙领着闺女儿子一头扎进人堆儿里,势必要挤出个能看得见舞台的缝隙。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知道发生了啥前头领着孩子的妇女,急匆匆往外走一家四口顺势顶上成功挤到了第三排。
在人群中,他们还看到了不少胡同里的邻居,想必是听袁老三吹嘘今天机械厂有演出赶过来凑热闹。
这会儿没啥娱乐,一听有演出准跑得比兔子快。
越临近开场越挤,除了江粟剩下三位女同志也就中等身高,哪能抵得住老爷们儿挤,只能随波逐流,没想到,嘿,还给挤到正对舞台的位置了,真是因祸得福。
不过战况那是十分惨烈,江苗鞋子都给踩掉一只,她想用手提起来被张月英一把阻止,这会儿哪看得见人都一心往前挤,再有人不留神踢到她脑袋或者拌着人可咋整。
于是第一次看文艺汇演的江苗只能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踩着鞋,精神高度紧张,生怕鞋被人踢走再光脚回家。
一阵音乐响起,江苗一边顾着鞋一边努力伸长脖子张望,视线正好卡在前头两位男同志之间的缝隙里,成功瞅到台上的主持人
一阵音乐响起,江苗一边顾着鞋一边垫脚努力伸长脖子张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看清报幕员长啥样。
是个年轻、漂亮、个子挺高的女同志,声音沉稳有力,白衬衫、绿军裤整个人大方从容。
江苗盯着看了好一会儿扯着嗓子问:“姐你认不认识报幕员同志,她真好看身上有股说不出的劲儿。”
“不认识,”江禾摇头,除了运输队的同事,厂子里其他人她认识的不超过两个巴掌。
“她叫钱月姝,是广播站的同志,”一边儿有位男同志搭茬,脸越说越红。
难怪声音这么耳熟呢,第一个节目就是人事科的大合唱,穿着白衬衫黑裤子的女同志、男同志整齐上场。
江禾还在想郑娟会不会上台,结果都不用仔细瞅,人站在第一排正中间要多精神有多精神,俩大辫子扎得油光水滑,清清爽爽地露着额头,一根儿多的发丝都没有,指定是抹了头油。
大合唱没啥新意但自己朋友参与演出,江禾那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一边看一边跟她妈介绍:“正中间那位女同志,是我在机械厂交到的第一个朋友。”
张月英认真瞅完夸奖道:“真有精神气,我看就数她唱得最大声!”
“那可不是,”江禾也觉得郑娟唱得最好。
母女俩讨论得热火朝天,小品,合唱,陆续上演,其中最后由工会和宣传科的节目最好,足足演了将近二十分钟。
整个节目讲述了长城农机厂的发展史,1963年退伍军人出身的朱厂长带人前往第一拖拉机厂的调研学习一个月在一拖厂帮扶下顺利建厂,而后引进自动脱粒机生产线,大力培养本厂技术工人,朱厂长四处奔走推销本厂生产的农机,挣到一桶金后继续购买原料投入生产,像滚雪球一样生产农机销售挣钱,挣钱后买原料投入生产,将89人的工厂滚到如今的万人大厂。
结尾是一个年轻的工人下班后骑着自行车接上老婆两人一起到厂托儿所接孩子,然后一家三口在厂食堂吃晚饭,最后回到厂里分配的房子。从头到尾两位工人同志和他们的孩子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场机械厂发展史的演绎勾起不少老工人的回忆,十来岁进厂一晃十来年他们的孩子大的都有十来岁了,眼瞅着厂子越来越好,建家属楼办学校,供销社、厂医院、招待所、理发店不用出厂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节目落幕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朱厂长带头叫好,这不仅是厂发展史更是他事业发展的辉煌史!
“咱们工人最光荣!”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极大的调动起同志们的积极性。
有人起了个头,众人开始跟着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最能代表他们的一首歌。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起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
没有任何意外,最后一个节目成功拿到优秀奖。
厂领导对此十分满意,工人们对此也十分满意。
以至于众人久久不愿离开都在讨论回味,江粟则趁机带着三位女同志挤出重围远离大部队直奔食堂。